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20220803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陈福良)7月中下旬,天气持续晴热高温,“夏收夏种”进入高潮。广袤的田野上,收割机往返作业,耕田机来回翻耕,插秧机有序插种,一派忙碌景象……前不久,记者深入我市部分产粮镇采访,倾听大户心声,感受劳动艰辛,享受丰收喜悦——

  

顾立祥

  (人物名片:三七市镇魏家桥村村民,19733月出生,种粮面积1600亩)

图为顾立祥正在察看连作晚稻长势。

  “喏,这些田块的晚稻已经插种四五天,度过了败苗期,这几天常下雷雨,长势喜人。”记者来到位于三七市镇的田螺山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社员顾立祥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察看连作晚稻的长势。

  “这些田块的早稻估计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比往年增产很多,再过几天就要收割。”察看完晚稻的长势,顾立祥领着记者走进一块尚未收割的早稻田中。面对沉甸甸的稻穗,他低头俯身掐断一株稻穗开心地介绍。

  顾立祥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顾祖惠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种粮面积都保持在500亩左右。2013年,由于身体原因,父亲不再从事粮食生产。于是,顾立祥子承父业。目前他的种粮面积达到了1600亩。

  为了种好粮、多种粮,顾立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多万元,添置了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农机具,并且加入了田螺山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今年各级政府部门对种植粮食更重视,补贴力度更大,我种植了800亩早稻和连作晚稻,800亩单季水稻。”说起粮食生产形势,顾立祥喜不自禁。

  “每亩收益至少在400元以上。”顾立祥坦言,眼下农药、化肥、种子、人工等种粮成本上涨明显,但是有政府部门给予的各类补贴作为基本支撑,最终种粮还是有利可图,只是利润比较薄,人比较辛苦而已。

  顾立祥说,正因为国家重视,今年他所在的田螺山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员的种粮面积达到了2万亩,服务范围从三七市镇扩大到了丈亭、河姆渡等邻近乡镇。

  “2020年我被评为余姚市级乡土专家,这是上级对我工作的肯定,国家现在这么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坚持种粮、科学种粮的信心!”顾立祥黝黑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孙芝红

  (人物名片:河姆渡镇罗江村村民,19696月出生,种粮面积600余亩)

图为孙芝红在介绍晚稻种子泡种和催芽情况。

  眼下正是“双抢”时节,在河姆渡镇罗江村的一处农业用房内,种粮大户孙芝红穿着外套,正在稻谷烘干机旁忙个不停,烘干机发出的轰鸣声,几乎淹没了我们的说话声。

  为了方便交流,记者跟随孙芝红走进农业用房附近的家中。“今年我种植了500亩早稻、590亩连作晚稻、70亩单季水稻,其中70亩单季水稻都是优质品种,成熟以后直供余姚某大酒店。”

  罗江村一带的农田多为沼泽田,不适合插秧机作业。为了克服这一短板,2020年,孙芝红投资5万元引进了无人植保机,利用无人植保机的机械化作业,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孙芝红说,眼下的种粮模式已不同于以往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前播种都是雇佣小工拿个装满早稻种子的簸箕用手撒种的,一天下来,一个小工的播种面积并不多,而且忙季来临时劳动力十分紧张,跟不上节奏。“现在无人植保机五六分钟时间就能播种3亩田,不但效率高,而且喷洒均匀。”

  “施肥、喷药最耗力气,以往熟练的小工一天也只能施喷10多亩田,用上无人植保机,一个人一天可以作业100多亩。”孙芝红自豪地说。

  走进另一间农业用房,记者看到了大大小小的现代化农用机械设备: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等一应俱全。孙芝红捞起一把摊放在竹簟中的种子仔细察看:“如今种粮的各个环节几乎都用上了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这些经过泡种、催芽的种子,再过几天,就要用无人植保机播种了。”

  为了降低成本,今年孙芝红尝试利用秸秆作燃料烘干水稻,使每公斤水稻的烘干成本相比使用燃油节约了0.2元。“30多小时可以烘干稻谷6万斤,头天还在田里的稻谷,第二天就能卖给粮站了!”孙芝红指着身旁的烘干设备一脸喜悦。

  

魏其炎

  (人物名片:泗门镇夹塘村人,19602月出生,带领合作社社员种植水稻800余亩)

图为魏其炎在察看水稻长势。

  “725日晚上的狂风,导致九成即将收割的水稻出现倒伏,影响收割,影响产量。”这几天,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其炎喜忧参半。一方面,水稻种植基地中800多亩水稻长势喜人,据初步测产,亩产高达650公斤,说明菜稻轮作成效显著;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天灾”搅乱了收割进度。

  “这批水稻适宜在8月初收割,现在不得不尽快收割,否则会抽芽影响稻米品质,原来每亩收割成本只要六七十元,现在需要100多元。”见到记者,魏其炎显得有些无奈,只是希望保险公司理赔时能“高抬贵手”给予更多赔付,尽量减少农民损失。

  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位于泗门镇夹塘村,早在2015年,合作社就在魏其炎的带领下在盐碱地尝试菜稻轮作。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合作社在盐碱地改造和土壤成分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盐碱地的土壤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分,通常不利于作物生长,要在盐碱地里种植水稻,播种前的洗盐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放水泡田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可以确保水稻自然生长。”魏其炎条理清晰地介绍,“放水泡田时间较长,4月份榨菜收割完后需要泡3次,每次34天;4月底水稻直播后每周泡1次,需要泡4次左右,到水稻孕穗时结束。”

  “泡田洗盐”可以将土壤中的盐分洗脱出去,降低土壤PH值,从而提高粮食产量。经过七年时间的试验,合作社在盐碱地里种植水稻的技术日趋成熟,水稻亩产量逐年稳定提高,这几年亩产量更是超过了500公斤,甚至达到600公斤。今年,菜稻轮作也扩大到了830亩。

  “菜稻轮作,一方面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改良土壤、减少病虫害,提高下一季蔬菜的产出。”魏其炎说,“今后我要带领社员在更多盐碱地里尝试菜稻轮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谢冲聪

  (人物名片:牟山镇青港村人,19881月出生,种粮面积600余亩)

图为谢冲聪在介绍插秧机作业情况。

  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记者在牟山镇青港村见到“80后”种粮大户谢冲聪时,他正与小工们打成一片,往插秧机上搬运秧苗,身上披着一件防晒衣,黝黑的脸上沾满了汗水。

  “我大学毕业以后,在宁波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了两年,后来看到父亲种粮辛苦,且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产生了回乡务农的念头。”搬完秧苗,谢冲聪站在树荫下与记者聊起了“种田经”。

  2014年,谢冲聪成为“农二代”,开始协助父亲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种植粮食。经过一番爬摸滚打之后,目前已熟练掌握种粮技能。

  “这是稻谷烘干机,这是无人植保机……”在农业用房之中,谢冲聪向记者介绍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

  “现在种粮大户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记者问。

  “最大的困难是台风、暴雨等防不胜防的天灾。”谢冲聪坦言,去年台风“烟花”来袭,河水暴涨,导致大棚之中的晚稻秧苗被淹没。大水退去以后,插种季节临近,再育秧苗已不现实,只好插种被淹“受伤”的秧苗,尽量减少损失。

  除此之外,眼下困扰种粮大户的还有劳动力紧张问题。谢冲聪说,以一台插秧机为例,机上需要两人,一人驾驶,一人喂秧,另外需要五六人搬秧、运秧与之配合,少一人都不行,无人机等好多机械设备也需要配备一定辅助人员。

  “夏收夏种”正值农历六月,季节不等人,一边抢收,一边抢种,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不停劳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俗话说:“好汉不赚六月钿!”原本愿意在“夏收夏种”季节干活的人就少,这几年民营企业兴旺发达以后,干农活的人更少了。

  “你看,在我这里干活的小工大多数是‘5060’人员,等他们干不动农活时,可能会面临无工可雇的情况。”谢冲聪忧心忡忡。

  “那时也许会出现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不再需要更多的人员了。”记者禁不住宽慰。

  

 

记者手记

为种粮大户点赞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顾立祥、孙芝红、魏其炎、谢冲聪仅仅是我市众多种粮大户中的代表,可以说,他们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多种粮、种好粮,以实际行动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种粮大户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日益重大。他们善于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善于学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提高种粮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种粮大户身上,记者同时看到了当代农民的良好风采和精神面貌。他们不仅是科技兴农的代表,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此,记者要为他们点个大大的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目的在于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期盼种粮大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中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继续贡献力量。

  

 

新闻多一点

我市多举措保障粮食安全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坚持党政同责同向发力,通过任务书、告知函、责任状等形式,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块,做到任务到点、责任到人、一贯到底。根据今年扩种实际,我市在供好余姚本级早稻商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向宁波、省申请调剂,向江西等外省种业公司购买,尽可能满足农户早稻种植需求。3月初,我市选派30名农技指导员与120户种粮科技示范户结对,在做好早稻扩面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将适用栽培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增强农户种植双季稻的信心。

  与此同时,我市从优化粮油政策着手,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不仅市级层面新增财政资金,在规模种粮、早稻种子、金融贴息、担保保险、“飞防”作业、水旱轮作等7个生产环节,给种粮大户吃下“定心丸”,也为基层工作增加底气,而且乡镇(街道)层面也纷纷出台早稻生产叠加奖励政策,鼓励农户多种双季稻。市发改部门充分发挥粮食订单的指挥棒作用,让农户种粮放心、卖粮省心。市供销联社着力做好农资、化肥储备等工作,保证农资商品质量,平抑农资价格,开展多种形式的优惠活动,积极服务“三农”。

  此外,我市着力扩大种粮面积,通过整治“非粮化”、“菜稻轮作”、建设“高标农田”等方式,千方百计挖掘种粮潜力,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全市共设置4名县级田长、87名乡级田长、262名村级田长,以及857名村级巡查员,通过三级巡查体系,把全市每一块耕地纳入相应的田长管护责任范围,并依托铁塔高位视频监控,通过耕地智保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了一个人防加上技防的耕地保护新格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守农田姓农,助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达到11.58万亩,连作晚稻种植面积预计将达9万亩。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夏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