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龙:传承技艺,木榨菜油飘香四溢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陆雪龙:传承技艺,木榨菜油飘香四溢

20220707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俞丽丹)这几天,位于河姆渡镇芦山寺村浪墅桥自然村的木榨油坊内,榨油坊负责人陆雪龙和工人正在忙着榨菜籽油,浓郁的菜油香味扑鼻。

 

  传统的木榨菜籽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制油技艺,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这个传统的技艺逐渐被机器替代,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芦山寺村村民陆雪龙把传统的木榨油坊建造在古渡旁,在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让前来“茭美古渡示范线”赏玩的游客可以寻觅乡愁古韵。

 

  在木榨油坊里,记者看到了油坊负责人陆雪龙往一台大型木碾上倒入油菜籽,随着木碾的滚动,阵阵菜油飘香。“以前这个木碾是人工推的,后来用牛或者驴拉的,再后来发明了木齿轮,借用水的外力,水车冲的,到现在我们安装了一个电动机,把速度调慢来碾压菜籽,因为人推太吃力了。”陆雪龙告诉记者,这个“宝贝”是他到安徽去学习的时候买过来的。

  “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还在吃调和油,我那时候去安徽农户家里,他们用这个磨粉制成油,养生又健康。”于是,陆雪龙心中萌生了木榨油的想法。他向安徽当地一农户花了30多万元购买了2台木碾机,并辗转安徽十多次学工艺,还请了专门的师傅过来安装。

  “模仿传统的榨油方式,先把炒热的菜籽放进去,碾压成粉末状。像我们这样的木碾碾一下,一般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磨得越细,出油率就越高。”陆雪龙介绍,碾成粉末的菜籽,还需要经过铺粉、圈饼、踩饼和压饼这几道工序,才可以拿到木榨上去榨油。

 

  “我们的师傅现在在蒸菜籽粉,蒸好以后再用洁净的棉布顺嵌入油圈中,将蒸好的原料胚装入其中,用‘木柺’夯实,再用棉布将原料胚上部包裹严实,踩实后制成饼状。”陆雪龙介绍,蒸粉是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蒸粉一次只蒸一个饼的油菜籽粉,每个饼需17斤,蒸锅里是开水,上面搁一个铁架子,再铺一块棉包袱,粉放在上面。蒸好的粉用包袱提起倒进放了稻草的四个铁圈中,踩压成粉饼。

  “蒸熟的油菜粉要踩成饼也是很不容易的,脚踩的时候犹如踩在火上一般。”陆雪龙说,做好油饼后将它一个个地装入木榨机的木槽内,将其有序地叠放在一起,插上木楔固定,随着“砰、砰、砰”的声音响起,油锤通过人力一次次地撞击木楔,适时添加木楔,通过物理作用挤压原料饼,把油饼中的菜油挤压出来。

 

  “这台是木榨机,压完的油饼一个个竖放成一排,通过铁锤撞击木楔,就挤压出油来了,木楔一条条再加进去,通过不断撞击,直到把这里面油饼的油榨干。”陆雪龙说,上榨是个细致活,需要两个人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传统的木榨油,生产工序多,又比较费时,他们一般一天只能做600-800斤菜籽,相比机器榨油,传统木榨油的出油率也低,因此,市场上这种木榨油坊非常少见了。

  “传统的木榨油出油量会比机器榨油低,木榨油在压榨过程中的温度在60-80摄氏度之间,榨出来的油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油的营养成分,分子结构不会破坏,浓度和香味会更浓一点,自然沉淀的纯度也高一点。”陆雪龙说,榨出的油经过过滤、沉淀,15-30天后杂质与油分离即可出售。他现在主要是生产和代加工当地村民种的油菜籽,除了加工菜籽油,他也会生产和销售一些其他品种的油。“我一般在做菜籽油、黑芝麻油、山茶籽油、亚麻籽油,也会少量生产一些小山核桃油。”

 

  据了解,传统木榨油色泽枣红、澄清透亮,不浑浊,具有菜籽油固有的特性,香味浓郁持久,口感纯正,深受消费者青睐。

 

                                                                                                                                                                                                                                 编辑:夏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