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人|郑凤岩:三十载耕耘收获丰 2024-05-30 09:37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赵静 收完小麦,迎来新一轮的播种。近日,朗霞街道新南王村的种粮大户郑凤岩穿梭在水田间,忙着为单季稻的种植作准备。经过精心的打理,今年他家的300多亩小麦喜获丰收,实现了稳产高产,平均亩产达到400多公斤,这让他对接下来的单季稻种植更充满了信心。
郑凤岩在小麦天里喷洒农药 记者 赵静摄 今年68岁的郑凤岩来自绍兴嵊州,从事农业种植40余年。目前,他和妻子郑苗凤一起经营着郑凤岩家庭农场,是我市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在朗霞街道和阳明街道分别承包了400亩和80亩农田,种植了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开春以来,先是上个月完成了100多亩早稻的插播,现在长势挺不错的。”郑凤岩笑着说,随后是做好小麦与油菜的田间管理,到本月中旬,他家的300多亩小麦与20亩油菜已基本收获完毕。 早在1994年,郑凤岩就带着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女儿来到了朗霞,他们是当地政府引进的“大包户”,也是第一代种粮大户。 “当时,我们夫妻俩怀揣着在上海打工所攒下的全部积蓄3万多元,来到了新南王村,承包了村里的30亩农田。”30年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郑苗凤回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那时,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住的是简易房,用的是就近打来的江水。当时,当地的村民生活也不富裕。 每年的夏收夏种,是郑凤岩与妻子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他俩就早早起床来到田地里,开始一天的劳作。“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有时还要顶着烈日暴雨,辛苦是在所难免的。”郑凤岩说,但这样的日子过得忙碌且充实,特别是眼看有个好收成时,再多的辛苦也值得了。 30亩、50亩、100亩……随着承包的农田越来越多,郑凤岩开始购置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步入规模化生产,还成立了家庭农场。“靠人力耕种,成本高、效率低。”郑凤岩说,为了及时掌握这些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凡是市里或街道举办的相关培训,他都会十分积极主动地参加。 机器换人,让农民告别了弯腰劳作。2005年,郑凤岩花23万元购置了洋马牌收割机。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他又新添置了耕地机、开沟机、插秧机、植保机等农业机械设备,逐步实现了耕整、育秧、插秧、喷雾和收割的全程机械化,实现了省时省力。这些农业机械设备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从事农业,往往要靠“老天赏饭吃”。郑凤岩曾遇到过因极端天气导致收割后的稻谷未能及时烘干而造成不小损失。为此,早在2012年,他就引进了烘干机。过去,粮食烘干是让粮食“晒太阳”,受天气、场所制约多,自从有了烘干设备就是给粮食用上了“吹风机”,粮食收贮变得高效又快捷。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有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落实得很到位。”郑凤岩说,同时,让他们欣慰的是,当地农技人员经常上门为他们送政策,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比如种苗选育、合理用药、病虫害防治等。 扎根第二故乡,三十载辛勤耕耘。郑凤岩与妻子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着年华与汗水,“朗霞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们创业起步的地方。靠着种粮所赚的辛苦钱,我们在这里买地造房安家,养大了一双女儿。”郑凤岩说,种粮也能致富,他还介绍了自己的老乡到朗霞来种粮。现在,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只要还干得动,他就会坚持多种粮,种好粮。
来源:余姚新闻网
|
回上层网页 直接回网站主页 成人继续教育 了解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 回忆当年武汉抗疫大会战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又名《余姚经济信息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