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砺40年 奋进新征程|四十年“根系”深扎科技“雨林”枝繁叶茂 2025-07-25 08:31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丁洁 1984年,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创立,一粒种子在此扎根。彼时的余姚,还是一座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城市。谁也未曾料到,这颗种子四十年后将成长为享誉全球的光学巨头——舜宇集团有限公司。 翌年,余姚撤县设市,城市发展坐标由此重绘,产业转型的大幕随之拉开。一场以“创新”为引擎的接力赛,就此鸣枪起跑—— 2005年,江丰电子破土而出,助推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在本地生根发芽; 2013年,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落地,产学研协同机制加速构建; 2014年,中意宁波生态园签约成立,龙头企业纷至沓来,产业集群效应初现; 2015年,机器人智谷小镇授牌启动,智昌机器人、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优质企业与科研院所陆续落地,协同打造省级机器人与自主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基地; 2017年,领克汽车余姚工厂开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速成型; 2020年,余姚科技大市场正式启用,助力打通产业需求与科研成果间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余姚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这一次,是一座城市整体实力的上榜……
领克汽车余姚工厂。市科技局供图 四十年春风化雨,余姚创新“根系”不断延伸,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协同发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创新体系。 走进今天的余姚,科技的枝干早已向纵深延展。高新技术企业竞相涌现,企业数量从最初的零星起步跃升至1040家,7年增长超6倍。累计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769家。“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与“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共同构筑起互促共进的创新生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科技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 研发体系持续壮大,创新活力加速释放。余姚深入实施规上企业“研发费、发明专利、研发机构”三清零行动,推动826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居全省第六;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148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4%,连续四年居宁波市首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科技投入强度持续提升。 在此基础上,创新平台建设提速提质。余姚高新区迈入“2.0版”,构建起“核心驱动、链式发展”的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的承载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等新型创新载体相继投用,累计孵化企业超180家。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形成“26321”全周期孵化模式,并获省级推广,为科创企业提供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增值服务,助力“破土”成长、加速发展。 产学研融合持续深化,余姚创新“高校院所端+企业端”双向三张清单机制,联动宁波市机电系统概念验证中心、宁波市半导体材料及核心装备概念验证中心、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省五星级新型研发机构)、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中试平台)、浙江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资源,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效能不断提升。 项目成果亦接连涌现。近年来,余姚深化“揭榜挂帅”“链主制”攻关机制,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攥指成拳,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省、市科技项目67项,一批“卡脖子”技术应声而破。(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全球首台多姿态无液氦磁共振设备、低成本医用钛合金精密成形技术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代表了余姚制造迈向“余姚创造”的关键跃迁。江丰电子“超高纯金属靶材”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宁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零的突破”,其成果入选央视“新质生产力年度十大案例”……点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雨林茂盛,根深叶繁,离不开“土壤”与“雨露”。近年来,余姚以人才和资本“双轮驱动”,不断夯实创新生态的生命力与支撑力。人才政策持续加码,“姚江英才项目”补助支持标准升级为“5个1000万”,吸引力和含金量同步提升。一系列配套机制持续落地,推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创新沃土加速成型。目前,全市已建成博士创新站28家,集聚青年博士30余人,自主培育省特级专家实现“零的突破”,高层次人才到岗率位居宁波第一,为城市注入澎湃“脑力”。金融“活水”同样奔涌不息。50亿元产业母基金和2亿元科创引导基金协同发力,构建“投贷保担”科技金融生态,“姚创贷”三年累计发放1.43亿元,惠及39家企业,为科创企业保驾护航。 一座城市的未来,属于持续奔跑、勇于创新的实干者。站在新起点,余姚正以日益繁茂的创新生态,迈步走进一个科技赋能、动能澎湃的“黄金时代”。
来源:余姚新闻网
|
回上层网页 回电商资源网站主页 搜索余姚企业电话号码 成人学历和证书考试网站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疫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