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文品:见证“工业村”到“生态村”的蝶变 2025-08-01 08:52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云霞 每天清晨,81岁的袁马村老党员马文品都会准时来到家风家训馆,整理书籍、擦拭老物件,或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村庄的历史变迁。这位曾经的村办厂厂长、村支书,如今成了袁马村发展的“活档案”,见证了这个村庄从“工业先进村”到“生态文明之乡”的华丽转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袁马村是原洪山乡政府所在地,工业经济蓬勃发展,被誉为“洪山汽配之乡”。马文品曾是余姚市袁马电器配件厂的厂长,带着村民跑供销、搞经济。他回忆道:“当时村里有三家村办厂,还有两家是余姚市电视机配件三厂、余姚市内燃机配件厂,每家厂的年产值均在500万元左右,工人总人数超过600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1989年3月,马文品担任袁马村党支部书记。在之后的十多年里,他不仅带领村民发展工业经济,还积极履行宁波市人大代表的职责,为村庄争取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村里通了自来水,建了横岙水库、洪山大桥,硬化了道路,还建起了洪山小学、洪山中学和洪山卫生院。”说起那段岁月,马文品眼中满是自豪。 2003年退休后,马文品仍然很关心村庄发展,积极发挥余热。为了让后人铭记村庄的历史,几年前,马文品在儿子、儿媳的支持下,自掏腰包5万多元,将自家的一处平房改造成家风家训馆。这间5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干净整洁、古朴素雅,墙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都是当时马文品个人及其村办厂的荣誉。屋内一块用毛笔书写的“余姚市袁马电器配件厂”牌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年代久远,牌子已经陈旧褪色,透露出浓浓的岁月沧桑感。“这块牌子是当时阿拉厂里的一位员工写的,他的书法好,我就让他写了厂牌。虽然现在厂不在了,但这是乡村工业历史的印记,我一直妥善保存,很有纪念意义。”马文品向记者解释道。 随着时代发展,村办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个私企业兴起,袁马村的工业经济一度达到新高峰。“全村曾有近300家私企,年产值达1.5亿元,产品远销海外。”然而,由于袁马村位于陆埠水库上游,为了保护水源地,2019年,村里的270余家企业全部搬迁或关停。“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马文品坦言,尽管“工业先进村”的荣光不再,但村庄的发展并未止步。 近年来,袁马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新路径。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团队的指导下,村庄开始向“生态文明之乡”转型。“原来的洪山乡卫生院改造成了乡村客厅,闲置的旧厂房变成了美术馆,洪山中学旧址成了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无人机教学基地……”说起村庄的变化,马文品如数家珍。如今的袁马村,溪流清澈,绿树成荫,先后荣获“省宜居示范乡村”“省旅游村庄”“宁波市传统村落”等称号,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记者看到,家风家训馆内还陈列着老照片、缝纫机、竹椅子、收音机、“大屁股”电视机等老物件。“这些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精神的传承。”马文品说。 如今,这座小小的家风家训馆已成为袁马村的文化地标,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村民前来参观。马文品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让年轻一代了解村庄的发展历程,激励大家共同建设更美好的家乡。
来源:余姚新闻网
|
回上层网页 回电商资源网站主页 搜索余姚企业电话号码 成人学历和证书考试网站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疫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