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后农二代郑龙:逐梦在希望的田野 2025-05-08 10:02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赵静 春耕时节,在朗霞街道西墟村的一片农田里,种植户郑龙驾驶着拖拉机来回穿梭,进行机耕作业,为水稻直播作准备。
郑龙驾驶着耕地拖拉机。记者 赵静摄 1988年出生的郑龙老家在绍兴,是一名农二代。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便跟随在朗霞一带承包土地种植粮食的父母在这里生活。随着父母年事渐高,8年前,从事汽车维修行业的郑龙接过了父母承包的300多亩土地,开启了他逐梦希望田野的奋斗篇章。 接手初期,摆在郑龙面前的难题数不胜数。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而且传统的种植方式效率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但郑龙没有退缩,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始系统学习农业知识,不断探索适合新形势的种植模式。 如今,他家的种植规模已扩大到700多亩,并成立了市舜农粮食专业合作社。“有4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早稻与晚稻,余下的300多亩种植了小麦与油菜。”郑龙介绍,待小麦与油菜收割后,便会种植单季稻,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郑龙积极引入现代农机设备,在合作社的仓库里,拖拉机、植保机、烘干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一应俱全。这些设备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合作社逐渐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在科技加持下,现在我们合作社基本上是机械化操作,节省人工高达80%。”郑龙自豪地说,通过使用现代化农机装备,一个人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轻松耕完一亩田。 除了科技赋能农业生产,郑龙还勇于尝试,创新种植模式。去年,他承包了30多亩不在灌溉区域内的旱地,尝试种植旱地水稻。“高温、干旱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如果缺水或者高温,就会造成减产等情况。”郑龙说,为此,他精心挑选了适合旱地的种子。 “旱稻播种后就没有浇过一次水,完全靠自然降雨,其间只进行过一次施肥、一次除草等简单的田间管理,没有过多去照顾。”郑龙说,虽然产量不如灌溉地区的水稻,但是品质好,属于真正的“生态大米”。 今年,郑龙又将目光投向了稻渔混作模式,引进小龙虾、螃蟹、河鱼等水产养殖品种,尝试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他已投入10多万元,对连片70多亩农田实施了改造,包括进排水系统改造、沟坑开挖、田埂加固、稻田平整、防逃防害设施建设等。 “今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稻渔种养规模,引入更多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打造一个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郑龙信心满满地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农业的魅力。他坚信,只要扎根土地,心怀梦想,就一定能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累累硕果。
来源:余姚新闻网
|
回上层网页 回电商资源网站主页 搜索余姚企业电话号码 成人学历和证书考试网站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疫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