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1 |
砥砺40年 奋进新征程 跨越发展护健康 2025-07-24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胡张远 “1978年建院之初,我们是借用的淡竹弄原县卫生局办公楼。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下,搬到了位于人民东路的独立院区。”名中医俞承烈回忆,当年,余姚县中医院占地面积约15亩,门诊楼、中西药房、住院楼齐备的县级中医医院,全国罕见。
1982年,人民东路上的余姚县中医院。 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获得者等诸多荣誉的俞承烈,今年78岁,不忘服务患者,依旧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这位与我市健康事业共同成长的中医专家,2019年再次见证市中医医院的搬迁——位于梨洲街道中山南路1500号的新院址,占地29.63亩、总投资5.6亿元,创下当年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的最高纪录,其规模和设施成为全省县级中医医院标杆。
2019年,余姚市中医医院搬迁至梨洲街道中山南路1500号。 市中医医院的两次搬迁,丈量着我市中医事业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惊人跨越。 规模扩容、承载倍增、等级跃迁……40年间,我市医疗资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7年的174家卫生机构,发展到如今的707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包括5家市级医院、20家基层卫生院及众多站点)。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从1987年的1348张,跃升至如今的3188张,医疗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市人民医院更名为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与宁波大学就医院学科建设、医学科学研究与医学教学、教育研究开展全面合作,多项指标处于全省“三乙”同级医院领先水平;市妇幼保健院(市二院)、市中医医院立足专科特色,在近三年先后升级为“三乙”医院,标志着我市拥有了更高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 俞承烈的个人成长轨迹,深刻映射着我市医疗技术,尤其是中医药技术水平的精进。扎根临床40余载,他擅用经方加味治疗疑难杂症,尤其在肝胆、脾胃疾病和失眠领域建树颇丰,提出的“胆胃同病亦同治”学术观点影响深远。但让他尤为自豪的,是科研上的突破——自主研发“胆胃散袋泡剂”。这不仅是个人心血的结晶,更是我市中医界首个省级科研课题。该成果将传统汤剂革新为便捷袋泡剂,组方科学、剂型创新,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余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论文发表在《中国医药学报》。“从坐堂看病到科研攻关,这是时代给中医人提出的新要求。”俞承烈说。 技术的进步远不止于个人。全市医学领域科研创新与学科建设同样硕果累累:近两年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市中医医院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项,2024年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妇科纳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妇产科学、急诊医学等6个学科创建为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成为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市中医医院中医肾病学创建为省县级中医药优势学科。如今,我市已建成省区域专病中心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或县级医学龙头学科)9个、宁波市级医学重点学科(或县级医学龙头学科)7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15个,逐步形成学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医院发展推动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态势。2024年,我市高质量完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现场评审,基层中医馆建设、人才培育获专家组高度肯定。 40年的发展,不仅仅是医院变大变强,更是守护群众健康的体系从雏形到健全的完善过程。 如今,群众看病不再一昧往城里挤,而是更多选择在“家门口”解决。依托医共体构建融合服务体系,我市38个全—专科联合门诊扎根基层。医共体牵头医院年均下沉专家200余名,年服务患者3.5万人次,其中深入四明山区域年服务近万人次。马渚中心卫生院等成功创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基层医疗实力显著增强。 40年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持续增强,成功应对多次重大疫情挑战。急救体系实现质的飞跃:院前急救站点增至22个,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急救车辆达42辆;建成21个基层智慧急救单元,智慧化急诊急救网络全覆盖。AED配置达570台,并大力开展急救培训。慢性病管理向村级延伸,41家村卫生室融入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 医疗资源持续向好,基本医保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多层次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2.04岁(截至2024年末),迈入高收入国家水平,是体系完善的生动注脚。 站在市中医医院明亮的中医传承工作室里,回望两处老院址的方向,俞承烈感慨万千。从“全国罕见”的县级中医院到“全省标杆”的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从个人摸索到体系健全,这根“银针”串联起的,不仅是一位医者的坚守与荣光,更是一座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砥砺40年、奋进新征程的壮阔诗篇。这份厚重的健康基石,正由新一代接过薪火,续写辉煌。
来源:余姚新闻网
|
回上层网页 直接回网站主页 报名升学历拿文凭 了解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 回忆当年武汉抗疫大会战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