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粮度日到办厂致富,郑彭根与陆埠水库移民的“弄潮”岁月!

2025-08-29 14:57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童威楠

一泓清波,改写了数个村庄的命运,为下游的丰收与安宁筑牢根基。陆埠水库的建设,是余姚水利事业的重要篇章,背后是众多水库移民的巨大奉献。亲历者郑彭根和乡亲们,从靠着借粮度日到办厂致富,从突破“电瓶颈”到试点“电话村”,以自身奋斗彰显了余姚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移民力量。

50多年前,我们村是个好地方。”75岁的郑彭根回忆起曾经的陆埠镇南山公社下郑大队,眼中满是追忆。“三面环山,山上产茶叶、梨、桃子、毛竹、笋……一年四季都吃不完。”那个仅有五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是他们世代生息的家园。

原南山公社下郑大队,现陆埠水库

为了满足下游乡镇的农业灌溉需要,根治水患,陆埠水库建设工程启动。1972年,下郑大队响应国家号召,整村迁移到了山下的沿江公社。

“当时由沿江公社的余家、黄浦、仓前三个大队划拨土地给我们,蚂蟥成群,村民们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靠向兄弟村借粮撑过艰难的日子。”郑彭根回忆,他们用石灰“清剿”蚂蟥,用双手改造土地,将生地变为熟田。

1973年前后,村里陆续通上了电和自来水。八十年代,郑彭根带领村民们办起了大队工厂——塑料五金厂,不仅让这个移民村第一次装上发电机,断电时也有电用,还解决了本村村民的就业问题。

1985年,余姚撤县设市,发展的号角吹得更响。1987年,郑彭根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敏锐地意识到,要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基础设施必须先行。“那时候当村干部,就是要‘跑在前面,吃得苦头,听得话头,不计报酬’。”带着这股不怕苦、能扛事的劲头,他带领陆埠区沿江公社下郑大队进行电网改造,解决了发展的“电瓶颈”。八十年代末,下郑大队又开展“电话村”“有线电视村”试点,家家户户通电话、看电视。这个曾经贫困的移民村,一跃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1996年起,郑彭根数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陆埠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包括下郑大队在内的五个大队合并为沿江村。村庄道路逐步硬化,在拉丝、五金等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如今,站在宽阔的村道上,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和村里繁忙的工厂,郑彭根感慨万千。他说,陆埠水库这泓清波,不仅保障了下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也彻底改变了自己和下郑移民们的人生轨迹,让他们乘着余姚发展的东风,在新家园奔向了富裕生活。

 

                                  来源:余姚新闻网

 

回上层网页        回电商资源网站主页       搜索余姚企业电话号码      成人学历和证书考试网站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疫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