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看舜宇四十年传奇之路

发布日期: 2024- 10- 18   市投资促进中心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华夏大地,处处涌动着创业热潮。那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一股“办厂热”也在浙东小城余姚蔚然成风,胶木厂、塑胶厂、五金厂遍地开花,热闹非凡。

然而,一派繁荣的工业景象背后,科技型企业的身影却是寥寥。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科学的春天正热切地呼唤着科技型企业的诞生,千里沃野正待有远见、有魄力的创业者,拿出智慧和勇气来开垦耕耘。

198410月,王文鉴带着十几名来自农村的高中生白手起家,在城北胶木厂腾出的四间旧厂房中创办了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这便是浙江舜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宇)的前身。

巨变的种子已经悄然播下。当时的人们无法预料到,一颗诞生于余姚的镜头,在历经岁月打磨后,将在未来聚焦起全世界的光彩。

筚路蓝缕

白纸绘出宏图

企业初创,如同婴儿初啼,虽已立足于世,但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

身在一个鲜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新兴领域,余姚第二光仪厂在起步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知的挑战,每一次创新都是对传统的颠覆。

企业是办起来了,但订单从哪里来?王文鉴四处奔走,反复游说,寻找可能的订单来源。意识到在本地市场的合作机会有限,他又开始频繁出差,凭借着一腔诚意和坚定不移的毅力,奔赴各地寻找潜在的合作机遇。

对于每一个哪怕仅有百分之一成功率的合作机会,王文鉴都倾注了百分之一百的努力。

与此同时,余姚第二光仪厂的团队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成长。面对资金短缺的问题,他们购买二手设备并进行自主改进,以最小的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为了克服技术力量薄弱的障碍,他们又从外地聘请了“星期天师傅”——即在周末空闲时间前来传授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努力学习。

“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可以说,创业初期的余姚第二光仪厂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艰苦之路,也碰到过许多意想不到的插曲。在任何一个曲折的路口有所动摇,都无法成就如今的舜宇。

创业未久,王文鉴听闻天津照相机公司正扩大产量,需要光学冷加工的供应商提供支持,便启程赶赴天津,寻求合作。

感动于王文鉴的诚意,对方最终同意给这间“小作坊”一次试制机会。

然而,凭借诚意敲开了合作大门只是一个开始,当时的余姚第二光仪厂不管是技术、设备还是产能,都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王文鉴先是从江西请来经验丰富的仪器厂师傅来指导生产,后在产品完工后马不停蹄前往上海请来老师傅对镜片逐套检验,最终在75天内成功交付1000套合格镜片,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时间还早于一同试制的另外两家厂,成功拿下了天津照相机公司三万套镜头这一大单。

类似这样浸满汗与泪的故事,在创业初期还有很多。

在当时全国光学仪器厂基本都是国有企业的大环境下,这家“草根出身”的乡镇民营企业硬是闯出一片天,从“香烟缺支报警器”“太阳高度测量仪”“喉镜镜片”这样的产品起步,后来又成功跻身照相机行业,陆续拿下天津照相机公司、江西光学仪器厂等相机业界翘楚的订单。

198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十个年头。这一年,团队与浙大光电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了科技生产联合体,通过产学研结合,掌握了光学领域的核心技术,生产出了光学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20多种光学元器件产品。这一年也是余姚第二光仪厂成立的第五个年头,当时团队生产的镜头已经占到了全国照相机镜头市场的九分之一,也算是在国内站稳了脚跟。

历经十一载春秋冬夏,企业于1995年正式更名为浙江舜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乡镇小厂一跃成为了一家省级企业。

发轫于余山姚水之间,放眼世界迈向全球,从一方水土走向国际舞台,这是舜宇名字的由来,也是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

深耕主业

守得基业长青

从依靠原始的手工生产来制造最简单的光学镜头,到大踏步跨进现代光电高新技术领域,再扩展到以光机电算一体化的智能光电技术领域,舜宇前进的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如今舜宇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学镜头和望远镜生产厂家,产品广泛应用在手机、汽车、机器人等领域,车载镜头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手机镜头、手机摄像模组市场占有率也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光电之星”。

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多年来舜宇坚持稳扎稳打,市场份额越做越大,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与众多国际著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其背后离不开专注的力量。

其实在发展过程中,舜宇也曾短暂尝试过“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发展模式,在1995年涉足工业陶瓷、通信交换机、消防设备、节能灯等领域。

然而,由于对相关产业不熟悉,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企业累计损失近800万元。

发现问题后,舜宇及时“掉转车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砍掉了与光学无关的项目,将目光重新聚焦,埋头深耕细作。

做强主业的决心有多强?在科技方面的大力投入是最直观的证明。

今年上半年,舜宇研发支出达14.68亿元,占集团收入约7.8%

去年,集团实现营收316.8亿元,利润11.5亿元,研发投入高达25.7亿元,占营收额超过8%

再把时间轴拉长到最近五年,集团研发投入累计超过了127亿元。

车载智能化越来越普及,子公司舜宇车载光学在深耕传统摄像头领域的基础上,还在激光雷达、抬头显视设备、智能大灯等方面有所布局,目前产品已进入理想等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而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以及智能化需求的增加,舜宇的车载摄像头模组业务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智能感知的精度、广度等维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光学的发展已经不足以支撑技术快速提升带来的需求变化,而新兴微纳尺度制造工艺与光学、光电产业结合,将会是未来光电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为此,舜宇已经提前开始探索在亚波长尺度范围内,通过光的物理以及量子特性打破传统光学的设计瓶颈,成为了目前国内极少数在此方向上率先做出重大战略决策的企业。

在新兴的VR/AR领域,舜宇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洞察力,不断深化与各大VR客户的战略合作,同时在AR光波导、光机及光引擎等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旨在提升规模化产品制造能力,为未来消费级AR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除此之外,集团还在元宇宙产业相关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并向着人形机器人等更加复杂的领域进军。

航向清晰

方能行稳致远

谋定而后动。回顾舜宇四十年商海沉浮,成绩背后离不开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应时而变的部署,其中最为关键的要数三次“两个转变”战略以及“名配角”战略的提出。

1988年下半年,全国照相机厂已经多达46家,行业竞争已然十分激烈。

在这一背景下,王文鉴及时提出了第一个“两个转变”的战略,即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变为国内和国外市场同时并举;由单一的元部件加工转变为元部件加工和整机加工同时并举。

为了实现这“两个转变”,公司斥巨资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狠抓技术突破,新增扫描仪镜头、显微镜、望远镜、自动安平水平仪等多款国际化产品,还成立三家中外合资企业,借助外商资金和渠道,大力拓展海外市场,销售区域从国内逐步拓展至港台、韩日及美欧市场。

正是得益于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提出和实施,企业有效规避了1989年市场疲软的重大危机,战略提出后的短短两年时间,公司出口销售占比就超过七成,1995年,公司销售首次突破亿元。

1999年,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两个新的转变”因时而生:在产品方向上,从单一的传统光学转变为传统光学与现代光电同时并举;在经营方向上,从单一产品经营转变为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同时并举。

有了新的方向,集团上下开始着手调整产品结构,突出自主技术创新,抓紧三项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加快光电方向挺进的步伐,大力攻关光、机、电、算结合的新产品,成立工程技术中心,探索资本经营的新思路,积极筹备在资本市场上市。

2005年,舜宇销售突飞猛进,这其中体量最大的正是摄像模组等光电产品。2007年,舜宇光学科技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2015年,舜宇提出了千亿销售的宏伟目标,并确定了新的“两个转变”的战略方向——从光学产品制造商向智能光学系统方案解决商转变,从仪器产品制造商向系统方案集成商转变。

在新的战略目标指引下,舜宇深度了解客户应用场景,开发系统解决方案,向着新型光学领域高歌猛进。

一路逐新求变的过程中,“名配角”战略的推行始终坚定不移。

2004年,在成立20周年时,舜宇制定了“名配角”战略———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做配套。

明明身为智能光电生态链的“主角”,为何在供应链中甘做“配角”?这一策略背后折射出深邃的市场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

作为“配角”,与国际产业巨头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对舜宇技术和品质的极大认可,更是舜宇融入全球产业链、共享国际市场资源的明智之举。

所谓的“名配角”,意味着舜宇自身已经具备了极高的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它不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参与者,而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合作伙伴,其“配角”身份实际上是一种低调而坚实的力量展示。

而且,将“名配角”的标杆设定为世界著名公司,意味着舜宇追求的是卓越的品质和持续的创新,旨在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与世界顶尖企业比肩。

“名配角”战略也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舜宇的市场和客户走向高端化,实现了从机会驱动走向战略驱动,从“游击队”成为“正规军”,成功抵御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的欧债危机;

2014年,全球光学领域的三星、索尼、松下、尼康,车载领域的麦格纳、奥托立夫、大陆集团,光电领域的谷歌、亚马逊、联想、小米,仪器领域的蔡司、奥林巴斯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全都进入了舜宇的“名主角”版图,舜宇以“名配角”的身份,成为了全球光学与光电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以人为本

未来共同创造

“人有基因,企业也有基因,我们把‘钱散人聚’的产权制度作为舜宇基因,不断进行改造和优化,于是舜宇拥有一支堪称能干的人才团队。”创始人王文鉴这一番“钱散人聚”的理论为人所乐道,并成为集团重要的人才观和发展理念。

1994年,早在创立后的第十个年头,余姚第二光仪厂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400多名员工,包括厨师、保洁员都拿到了股份,但是王文鉴本人只拿了6.8%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舜宇继续秉持这一理念,多次推进股权结构优化,把股权落实到了更多自然人头上。比如2010年,公司决定用上市公司的一亿股股票激励干部和优秀员工,成为“钱散人聚”理念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实践,也是一次重大的人力资本投资。

接过接力棒后,叶辽宁继续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同样践行着“钱散人聚”的经营理念,集团全面启动任职资格体系建设项目和新一轮的长期股权激励计划。

在他的带领下,舜宇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及时调整员工薪酬,使员工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2015年,集团全面启动任职资格体系建设项目和新一轮长期股权激励计划,把股份激励面扩大到课级以上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年来,集团上下先后有6900多名员工获得公司股权,员工总计持股超过5亿股,造就了一大批百万级、千万级甚至亿万级富豪。

多年来,舜宇以“共同创造”为企业的价值观,千方百计吸引人才,想方设法凝聚队伍,每年通过社招、校招等多种途径吸引大量人才纷至沓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开发机制和创新的高端人才队伍。

“我们要基于任职资格的体系建设,搭建好吸引、培养、发挥各类优秀人才价值的人力资源优化平台,使真正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叶辽宁表示。

如今,舜宇旗下员工总数已达2.9万余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9095人,硕士学历人才1639人,平均年龄仅为33岁。这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队伍,成为舜宇在科技浪潮中破浪前行的坚实基石。

岁月长河,奔腾不息;未来篇章,辉煌待书。

生于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中,一路走来,舜宇的脚步从四明大地迈向了世界各地,一片片镜头聚焦了无数可能,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高举共同创造的旗帜,舜宇将继续紧扣时代脉搏,以蓬勃之姿迈向全新征程,在光电的世界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回上层网页     直接回网站主页     报名升学历拿文凭     了解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      回忆当年武汉抗疫大会战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又名《余姚经济信息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