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决定 2024-07-26 20:43 姚界客户端 余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决定 (2024年7月26日余姚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支持我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大力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市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1.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围绕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细分行业领域、重点产业链及工业“六基”领域,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聚焦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35”千百亿产业,打造“热带雨林”式企业发展生态,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和科技领军、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库,实施“一企一档”精准服务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2.支持企业与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一批产业链和共性技术瓶颈,精准编制标志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推进“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工程,提升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料研发;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原则,支持购买中小企业的优质产品和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辨识度的产品,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3.按“一产业一研发平台”的思路,精准引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进浙江大学(余姚)机器人研究院、浙江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暂名)、阳明工业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打造多点辐射的创新创业空间格局;支持有条件的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为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提供开发、工程化、工艺化和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 4.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及时为市场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服务;加快专利等知识产权业务审批速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和司法保护协作联动机制,共同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5.充分发挥科技中介力量,探索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等服务;建立中介机构奖惩机制,培育一批业务突出、收费合理、诚信经营的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二、强化产业要素配置 6.优化“专精特新”政策集成,点面结合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公众知晓度;围绕我市重大产业集群,按照全生命周期规律,细化“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办法,促进与“350”企业培育政策组合联动,推动政策惠企、服务助企、发展暖企;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作用,不断强化用地评价、存量更新等要素激励。 7.要探索建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用通道;瞄准重点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力度,增强政策精准度,提高审批透明度,提升兑现满意度,专项资金优先向科技型、骨干型企业倾斜,为“专精特新”企业提档升级开辟绿色通道。 8.完善“亩均论英雄”考核机制,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精细化管理,以规划预留、存量盘活、新增投放、差别化供给等方式,优先支持“专精特新”拿地扩产、增容提效,加快推进“专精特新”小微产业园建设和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 9.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在融资增信、科技研发、信用保证保险等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覆盖面;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鼓励开展高质量并购重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10.围绕打造“青创最名邑”,制订更加开放灵活的引才育才政策,完善产业人才智库,深入营造引才留才创业的良好环境;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思路、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专精特新”企业家;支持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与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满足“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需求,高水平打造创新型人才、企业家、高素养劳动者“三支队伍”。 三、强化数字经济赋能 11.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招引知名数字化服务商来姚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和数据中心,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智改数转”;深入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做强行业产业“大脑”,助推产业数据开放共享。 12.深入实施数智赋能“三个全覆盖”行动,加强企业数字化改造规划引领,分行业改造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应用场景,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 13.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推进工艺流程改良和优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骨干企业迭代升级步伐。 四、强化市场开拓运营 14.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浙江制造”标准,提高企业市场影响力,掌握行业话语权。 15.探索“专精特新”产业“链式发展”模式,绘制重点产业链地图,启动建设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短平快”、协同创新项目;围绕“专精特新”上下游产业链,开展链式招商和龙头企业招商,引进一批优质“专精特新”企业,形成若干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产业链,打造一批“链主型”企业和标志性产业链。 16.政府进一步搭建新品发布、展示和运营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平台入驻服务、特色产品展览、产品推介、数据分析等服务,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五、强化营商环境建设 17.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发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涉企服务中枢功能,更多打造“一类事”服务场景;深化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健全“企服经理人”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政企恳谈、“小微你好”专项行动、“十链百场千企”对接等活动,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企业信用修复和涉企诉求高效闭环处置,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8.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创新成果对接、大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大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供给与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双向“揭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19.司法部门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痛点难点问题,加快涉企积案清理,提升司法效率,依法公正公平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20.市和各乡镇(街道)人大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调查研究、专题询问、专项审议等形式,加强对本决定实施情况的监督,倾听企业合理诉求,积极助企纾困;各级人大代表要强化履职意识,踊跃建言献策,在助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为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来源:余姚新闻网
|
回上层网页 直接回网站主页 报名升学历拿文凭 了解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 回忆当年武汉抗疫大会战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又名《余姚经济信息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