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照在千年古城上的科创之光

2023-08-10 09:32      来源:姚界客户端     记者 胡格格/文 苏英英/摄 编辑 徐坚

一束照在千年古城上的科创之光 

——我市以创新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新闻纵深

七千年前,河姆渡大地上,有一群先民乐居此地。

由于地近沼泽与水,地势低湿,他们以木椿为基础,架构起最早的干栏式木构房屋,成为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从大量出土的稻壳和稻穗纹陶盆上发现,他们还学会了水稻的栽培。这一举动使余量囤积成为可能,文化发展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

温饱之余他们还爱上了艺术。中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是他们的把玩小物,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样式精美,国内最古老的乐器——骨哨在此大量出土,他们比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早一千年学会了用谷米酒曲酿酒,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信仰,出土的“双鸟舁日”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具有完整形象的太阳神。

七千年来,河姆渡人的智慧与创造闪烁于历史长河,给予后世之人无限启发。七千年后,这片土地同样闪烁着创新驱动的光芒,蒸腾着变与革的热浪。2022年,余姚上榜中国创新百强县(市)第三位;2023年,科技部公布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余姚成功入选。

在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作业。

万众创新形成强大合力

“当!”随着一声余韵悠长的锣响,20221116日,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鸣锣开市,5年就完成了从企业成立到顺利上市的创业奇迹,刷新了企业上市的“余姚速度”“宁波速度”。

“甬矽电子”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集成电路中高端封装测试业务,现已形成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国内外制造服务体系。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被列入国家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十四五”规划,是弥补国内高端封测短板的重点项目。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基石,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为始终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初创之时,公司在自动化方面的投入占到了总投入的25%。此后每一年,我们的科研投入都占到销售额的5%以上,用于产品的研发、优化和改善。”公司副总裁吴春悦说。

今年5月,公司占地500亩、总投资111亿元的二期厂房顺利交付,达产后具备年产130亿件高密度封测集成电路模块、年销售额110亿元的生产能力。这直接助力了甬矽电子的产能规模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五,技术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甬矽电子的成长史粗看堪为十年难遇的创业创新奇迹,细究之下却又在情理之中。从选址中意宁波生态园的那刻起,它就与这座面向经济主战场时敢拼敢闯、无限激情的县级市融为一体,成为了同呼吸的命运共同体。它的飞速成长印证着这座城市对待科技创新的拥抱态度,城市的站位布局也给予了它没有封顶的飞翔高度。

近年来,我市把创新型城市建设摆在首位,与“十四五”规划相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与阶段性重点工作相联动,全力打造人才发展优选之城、科技创新活力之城、产学研用一体之城、创新资源聚合之城、创新生态最优之城。

整体实力雄厚。2022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3.6亿元,位居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第9位、县市科技创新百佳典范第8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15位。工业经济发达。2022年,我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07.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529.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3.6%。创新活力迸发。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数达829家、位居全省第2位,14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诸仲玖说,为多维度培育高精尖企业,提高企业集群竞争力,我市还分类开展了梯度培养,按照扩面培育科创中小企业、分级培育高新中坚企业、重点培育龙头领军企业的模式,坚持强企业、重培育、大发展,把企业推到前台,让企业唱好主角。目前,我市累计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1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4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0家;拥有宁波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60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1家;深入实施“凤凰计划”,上市企业总量达18家。

人才汇聚打破技术壁垒

在一块各种曲度的转椅木板上打22个孔,从变换角度的垂直画法,到精准快速打完全部孔位后回到起始点,这一过程总耗时仅9秒,它的背后是机器人控制技术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该款机器人是我市引进的链主型企业宁波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带领本地10余家企业联合攻关的产品之一,其中“一脑”控制双臂等多项技术都是国内首创。

在智昌集团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检测一款自主研发的机器臂产品。

智昌集团由我国智能制造领域著名专家甘中学博士于20166月创立,是一家以三元控制技术为核心,以三蜂机器人集群为载体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型集团公司,目前拥有一支超过200人的研发技术团队。

智昌集团为汽车配件企业打造的产业智联网项目,让企业年节约人工费用1000万元以上,每年可提升产能约1亿元。

14年前,甘中学放弃美国高薪工作回到祖国。此后,在我市主要领导多番千里登门、盛情邀请下,甘中学花了3个月在余姚完成了从设想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于政府倾力打造的好环境中“乘风”拓产。

落户余姚短短两三年,智昌集团就成功研发了3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7项机器人标志性产品。2022年,公司产值达5亿元,同比增长超30%,今年正积极谋划上市。与此同时,以智昌集团为核心,我市集聚起了一条覆盖143家企业的机器人产业链,目标到2025年由智昌集团牵头研发的传习机器人力争进入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在领克汽车余姚工厂的总装车间内,一辆辆汽车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工厂的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自动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我市奋力打造智造“最名邑”人才首选地,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面向产业发展前沿,一方面抓“外引”,依靠产业布局,精准引育人才项目,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以才引才,做大“人才朋友圈”的连锁效应。另一方面,我市“内拓”环境,早在2012年便出台了“3500万”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此后人才新政不断迭代升级,今年更将补助支持标准提高到了最高“51000万元”,同时,优化“姚江英才项目”等本级人才工程评审,从职称待遇、生活保障等十多个方面提供优惠保障政策,打造人才发展生态最优市。

截至目前,全市引进集聚院士14人,累计引育国家、省重点人才计划专家120余名,省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10个;引进国外人才累计总量达24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1万人;院士工作站(院士科创中心)20家,博士后工作站27家,入选“姚江英才项目”202个,累计注册落户“姚江英才”项目138项。

有了强大的人才团队支撑,如何助其一臂之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诸仲玖列举了我市的三大措施,即精准挖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迭代编制重点产业链企业、关键产品、关键技术“三张清单”,形成全市产业技术攻关全景图;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破题”科研攻关机制,以揭榜挂帅制、赛马制、重大科技专项等方式,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开展一批发明专利“破零”、研发费“诊断+提升”等专项行动,推进一批“一产业一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引领性平台,引育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科技服务业企业。2022年,我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8%,居全省第1位;通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平台,帮助企业融资20.75亿元,惠及企业数居宁波首位。

“薄膜液晶显示器用超高纯铝靶材制造技术”“国产芯片高效智能KLED路灯项目”“磁共振实时引导的肿瘤物理治疗一体融合技术研究”“舞台效果装备控制集成系统”“跨尺度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1.5T无液氮低温超导磁体技术研发”……细数我市历年国家项目承担名录,无不体现其在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的同频共振下,全面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的决心与力量。

最优生态孕育强劲动力

持续贬损的黏土砖存量土地资产,摇身一变成了世界先进的覆铜陶瓷基板产线,一挪一换间,同一地块的产值翻了30倍。这是今年余姚“腾笼换鸟”的一个经典案例。

此图略

江丰电子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认真检查溅射靶材产品。

覆铜陶瓷基板是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作的载体,散热好、绝缘佳、抗弯强度高,在国内650亿元规模的半导体封装材料市场需求中,供不应求。但覆铜陶瓷基板技术门槛高,属于典型的“卡脖子”技术。20224月,作为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进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重大战略布局,子公司宁波江丰同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成立,让覆铜陶瓷基板贴上“余姚制造”的标签。

从成立到投产仅用了10个月。这10个月间,勘察合适厂区,修建排水沟渠,实现自来水、煤气等专管专用,强化电子配置使用专线供电……余姚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助企服务为江丰同芯“快速起跑”给予了莫大助力,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地块涅槃重生。

数据显示,今年3月,江丰同芯一实现投产就接到了大量海内外订单,产线全开下月产量达20万枚,预计年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

要想让科技创新底气十足,高质量发展信心满满,自然离不开优质生态的营造与超强的要素保障。

2022年,我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8.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63%,为企业提升研发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持;2023年,向235家企业发放研发后补助4143.6万元,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5%。年初,我市第一时间出台市本级“提信心扩需求增动能”68项政策,其中包含11项科技类相关政策,全力助推科技创新提档升级……一组组数据简单明了,彰显了余姚在要素保障中做到政策先行。

构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是我市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制胜法宝。针对企业常遇到的科研资金出现融资瓶颈的问题,我市创新设立“姚创贷”,推出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产品,为企业创新降低贷款成本1.37个百分点。2022年,我市累计向24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发放贷款8070万元,促进研发投入6.5亿元。我市还设立了总规模1亿元的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效应,帮助具有专门技术的创新项目和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拔节生长。

最优生态圈的形成还映射着科技服务体系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多年来,我市建立健全科创企业服务机制,全力兑现“直达一线、包干响应”的口号。同时结合数字化改革,打造宁波市首个科技创新数字导航系统,一网集成“国家---县”科技事项125项、申报系统21个,为企业提供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型专业科技服务。此外,我市也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搭建了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平台,并荣获2022年度全国县域知识产权竞争力第十位。

20232月,在酝酿了近一年之久后,余姚地域品牌主题词终于敲定,“阳明故里 智汇余姚”八个大字,让这座千年古城的创新价值导向变得更为鲜明。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用勤劳善作,创造了辉煌的史前文化,让后人见识了先民的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余姚持之以恒推进科技创新,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余姚“智造”实现蓬勃发展。未来的余姚,也将围绕“数字赋能、绿色智慧、全域创新”接续发展,持之以恒启民智、集贤智、创新智,在攻坚克难中创造新的成绩。

本版照片由苏英英提供。

 

              来源:余姚新闻网


 

 

回上层网页     直接回网站主页     报名升学历拿文凭     了解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      回忆当年武汉抗疫大会战


赞助《余姚经济信息网》又名《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