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虹畅四明  阡陌交通助振兴——我市深化创建  四好农村路  全国示范县工作纪实

2023-08-03  来源:姚界客户端 记者 沈彦汝 编辑 徐坚

新闻纵深

“路建成后,不仅阿拉村民日常出行方便了,来玩的游客也多了,村子的人气越来越旺!”谈及杏山村余支湖南路(临牟公路—329复线),黄家埠镇杏山村党总支书记沈才荣欣喜不已。

“晓岚线是阿拉龙溪村对外连接的主要道路。晓岚线鹿亭段经过改造,村民进出便利了,自产的笋干、茶叶等特色农副产品的销路也更加畅通了!”鹿亭乡龙溪村党总支书记褚建义感叹交通之变给村庄带来了便利。

路网拉动百姓增收致富,见效最明显的是四明山区域。四明山区域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03年的不到380公里增至现在的540多公里,去年全年接待游客7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7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6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梁弄镇农业特色产业总收入超1亿元,现代特色农业成为推动革命老区群众增收的新支柱。如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弄大糕保护和产业开发,现已建成梁弄大糕一条街,街上的大糕店数量达到近百家,形成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四好农村路”的发展带动了沿线村民就业、创业,让老百姓沿着公路就能致富,大大提升了城乡就业率,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阡陌相通百业兴,山乡百姓尽开颜。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绘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农业因路而兴、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四明大地上的条条康庄大道串珠成线,连接起村庄、景点,编织出了百姓的共富梦,一幅路畅、景美、民富、县强的壮丽画卷正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余梁公路梁弄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中央“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建设“四好农村路”与打造“美好活力最名邑”“重要窗口”模范生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擦亮余姚文旅名城、经济强市、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三张“金名片”,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不断贡献交通力量。

阡陌纵横

铺出乡村振兴“康庄道”

我市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建、管、养、运”四个核心,以优化村镇布局、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协同发展和方便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为目的,着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夯实幸福余姚的民生根基。

从建路到管路,从养护到运维,我市的农村公路从“会战式”建设向集中攻坚转变,从以建设为主向“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转变,从着力交通建设向攻坚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转变,从打造公路向推动“公路+”经济发展转变。

加大政策保障,建好民生路。我市连续20年将农村公路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相继出台实施《余姚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推进制度优化、责任落实、绩效考核、载体创新,有力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的有序推进,全面实行农村公路建设进度通报制、责任倒查制、监管长效制。

实现权责清晰,管好共富路。早在2002年,我市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公路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农村公路管养实行“政府主导、部门指导、乡镇负责、村居配合”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建立了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协同体系。创新实施红、黄、绿三色进度督查月通报制度,重点对建设质量、工作进度等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力求做到“监管严格、奖惩有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公路小修保养的发包方式和监管机制,坚持日常养护的市场化、规范化、机械化、专业化,提高养护工程、日常养护的补助标准并配套建立起了补助资金增长和绩效考核机制,培育养护专业化队伍,提升养护科学化水平,拓展农村公路养护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鼓励道路保洁实行“一把扫帚”管理,着力建立以农村公路养护安全和质量为主的信用体系。如今,我市农村公路已经实现列养率100%,年均养护工程县、乡道比例达6%以上,村道比例达5%以上。

创新“智慧公路”,护好品质路。让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使农村公路充满科技智慧,信息化手段是加强管理的一大利器。23套公路电子治超监控系统平台覆盖我市主干道,一旦发现超限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就第一时间派送属地执法中队,严肃查处。采用“路长制+互联网”手段,将“路长制”余姚公路APP与交通路网中心及乡镇综合治理联动平台相结合,纳入了政府治理体系。目前,全市农村公路实现路长牌全覆盖,路长到位率、履职率100%。通过推动建立桥梁电子立档、公路智能巡检、路网监测“可视、可测、可控”一系列服务体系,市域内超限运输率显著下降。

提升出行品质,运好惠民路。目前,我市共建成城乡公交停靠站2985个,于2018年实现了265个建制村全部通公交,且两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站点全覆盖,城乡公交运营总里程3950公里。“出门见路,抬脚上车”成为现实,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愈发紧密。近几年,大站快线、定制公交、旅游专线等可以提供更加精准化服务的线路应运而生。公交首末站点以及候车亭的提升改造工作有序开展,一批又一批节能环保、舒适宽敞的纯电动公交车陆续“上岗”服务。

鹿亭乡中村游客中心场站

保障“人享其行”,还要关注“货畅其流”。我市不断推动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成农村物流网点100,打造综合配送服务网点15,邮政、顺丰等9家主要快递品牌进村率达100%。同时,不断延伸普惠服务,将公路服务站、农村班车停靠与公交站、寄递物流等功能统一整合,做到了“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创建了羊额岭、冷水坑等各具特色的农村公路驿站20个。去年,梁弄镇和鹿亭乡之间的公交车还开始试点“兼职”送快递,快递乘着公交来到小山村、农产品搭着公交车“进了城”,“交邮合作”助推“快递进村”,城乡客运、货运物流一体化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城乡公路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于去年成功入选“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创建名单。

现在,我市农村公路除了正规的路段标识,还有广为人知的昵称,如机器人大道、河姆渡文化遗址风景线、杨梅公路产业专线等。一线一产业,一路一共富,特色公路带火特色经济,特色经济红了“四好农村路”。许多乡村把共富厂房建在“四好农村路”的沿线重要节点,基本实现农村公路“旅游+”“产业+”“文化+”深度高效融合。“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不仅缩短了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将余姚的优质资源聚能呈现,使人文余姚与生态余姚紧密勾连,城乡一体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

久久为功

行稳致远再谱华章

2002年,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2012年,我市在浙江省最早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

2018年,我市首个交通行业PPP项目县道胜陆公路余姚段成功签约,成为我市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结晶。

近三年来,我市共完成新改建公路177公里,总投资38.5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1条省“十大美丽农村公路”,7个宁波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1条宁波市级“十大美丽农村公路”,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68.8公里,路网密度116公里/百平方公里,后两个数据均走在浙江省前列……

回首风风雨雨二十余载,这条路走了很久,向前看去仍是长路漫漫,但奋斗的足音铿锵有力,前进的步伐愈发稳健。

余姚西高速口至余梁线连接线

我市将结合建设交通强市、打造“重要窗口”模范生的目标,以久久为功的姿态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的“建、管、养、运”工作,接力“大干交通、干大交通”,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掣肘,不断为乡村振兴贡献交通力量。

围绕“外联内畅”格局,持续完善路网体系。充分发挥“四好农村路”纽带作用,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园区的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以路兴产业、以路拓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统筹抓好“四好农村路”与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土地流转等重点工作,以线带面、互促共进,形成推进合力,实现整体提升。今年,我市总投资10.17亿元实施23个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220公里,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覆盖率10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90%

继续纵深推进农村公路安全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农村公路安全质量建设标准,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交通需求。对全域农村公路进行品质提升,县乡一同发力,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全域农村公路“美丽化”。

大岚镇樱花路

积极探索长寿命养护模式,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同时,引入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展农村公路掌上智治系统应用研究,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及运营中的广泛应用,完善农村公路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公路治理能力。

鼓励村民百姓一同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不断畅通村民意见收集渠道,致力于提升共建共享共治的群众参与度,将爱路护路纳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在小型工程中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帮助农民创收增收。通过设立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派发监督卡等方式,进一步畅通完善信访举报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督促乡镇(街道)、村及时公开公示农村公路建设内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本版照片由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提供

 

                                         来源:余姚新闻网

 

 

回上层网页     直接回网站主页     成人继续教育     了解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      回忆当年武汉抗疫大会战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又名《余姚经济信息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