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一世育新苗  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开拓者  严秀娣

20210711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余姚新闻网讯(姚界客户端记者 王润)宁波教育博物馆静静地展出着一张“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的出席证,泛黄的纸张显示着岁月的沉淀。它的主人是临山幼儿园原园长严秀娣。

  1960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邓小平等出席了这次大会。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教系统的“群英会”。严秀娣作为农村学前教育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更加坚定了她一辈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决心。

19606月,参加“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期间,严秀娣收到周恩来总理署名的宴会请柬。图为该请柬。

  60年的时光悄然而逝。今年527日,严秀娣告别了她深爱着的学前教育事业,与世长辞。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还留下了几个深深的遗憾:建党100周年的日子就要到了,作为一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为自己没有亲眼看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而遗憾不已;临山幼儿园新园落成了,她想给幼儿园赠送一架钢琴,还想给孩子们弹奏几首乐曲,然而,这个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住院期间,她还答应医护人员,为他们作一次“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讲座,最终因病体难支而没有兑现。她在“六一”儿童节前走了。“六一”儿童节是她最喜欢的节日,往年这时,她会和孩子们在一起,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听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她的内心同样荡漾着幸福。

  她的家人和亲友说到的这几个遗憾,让人清晰地看到了一名老党员坚毅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一颗一辈子坚守学前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回望严秀娣走过的路,她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能像太阳一样,有用不尽的光和热,去温暖别人。”

  她用爱滋润儿童的心田

  严秀娣曾担任过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务,但在她的心中,分量最重的还是“临山幼儿园园长”这个职务。临山幼儿园是她的另一个“家”,一个比“家”还重要的地方,一个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教育事业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许多地区的学前教育是一片空白。

  1956年初,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为解除群众参加工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当时的临山区党委决定在临山创办民办幼儿园,并选派严秀娣和另外几位女青年组成第一代教养员队伍。

  为了筹建园舍,当地的妇联、信用社、供销社、小学等纷纷出钱资助,一些热心群众捐赠了部分教养所需物品,教养员也自己动手整修场地,就这样因陋就简办起了“临山镇民办幼儿园”。

  当时的幼儿园除了四间平房和一个天井,教学设施也极其简单,12只皮球、2只木偶、2只热水瓶、2只痰盂、2个泥娃娃几乎是幼儿园所有的“家当”。

  开园头几天,幼儿园里挂红旗、贴图画,教养员教唱歌、做游戏,还帮着擦屁股、擦鼻涕,野惯了的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三天以后,孩子们的新鲜劲没了,哭闹、逃学的多了起来。严秀娣她们都是刚中断学业的学生仔,肚里没多少货,歌唱完了,游戏也做完了。孩子们吵着要回家,她们急得关上大门。这下,孩子们更慌了,竟然爬窗逃跑,最少时剩下六七个孩子。

  严秀娣她们感到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更是最难熬的辰光,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孩子们还是吵着要回家。放学吧,还早。不放吧,实在管不住。她们只好请教小学老师,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

  一些村民还取笑她们是“揩屁股老师”“揩鼻涕老师”。后来,有两名教养员调离了幼儿园,剩下严秀娣、戚华英、谢楚卿和曹月梅四个姑娘。回到家,严秀娣的父母还唠叨她哪怕去工厂也比做“揩屁股老师”好。严秀娣内外交困,委屈不已,面临重大的负担和压力。

  当时的临山区团委领导知情后,赶来给教养员们做思想工作。在各方的鼓励下,严秀娣和姐妹们重新鼓起勇气,每天放学后开会研究:一天的工作有什么经验,明天的工作如何安排……县文教局送来《幼儿园教育指南》,她们如获至宝,逐句读,细嚼慢咽。她们还步行去上虞百官、五车堰等地的幼儿园取经。幼儿园则积极争取去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进修的名额,请上级幼教专家辅导,同时向县文教局争取分配幼师名额。临山幼儿园的第一步终于站稳了。

  在一代又一代的幼儿中,说起严秀娣这些老师,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说:“她们就像妈妈一样。”

  天冷了,严秀娣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孩子们披上;下雨了,她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到家;夏天午睡时,她轻轻地摇着蒲扇,给孩子们送去清凉,傍晚洗好澡,再让他们回家……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孩子们对幼儿园越来越亲近,睡觉要跟着老师,放学了还要跟着老师回家。

照片摄于上世纪60年代,严秀娣正在给午睡的孩子们扇凉。

  除了用爱心温暖孩子们的心,严秀娣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选手”。一有空,她就读幼儿教学教材及相关书刊,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弹风琴,以及音乐和舞蹈的基本知识、化妆技术。为了学好普通话,她坚持学拼音、朗读、听广播。她还学习幼儿卫生保健知识,掌握常见病的初步诊断方法。一次,有个孩子突然休克,脸色苍白,体温降低,手心出汗,发病时间是上午10点左右。严秀娣诊断可能是低血糖,立刻泡糖水喂孩子,同时打电话问医生。一番忙碌,果然确诊低血糖,病情得以好转。

  严秀娣深感农村幼儿园要利用特有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很早就提出了“大自然就是课堂”这一命题。她发挥临山幼儿园地处农村的优势,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增长知识。春暖花开时,她和其他老师带着孩子们到野外,采集野花、野草,并给它们取名字;用花草做材料,教孩子们编织小草帽等;让孩子们用纸折飞机,在山顶上掷飞机,告诉他们飞得远的秘密。秋天到了,她们领着孩子们观察秋天的景色,教孩子们创作关于“美丽的秋天”的画作。画完了,让孩子们想一想,秋天跟春天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七嘴八舌,叽叽喳喳……

严秀娣和老师们一起自制教具。

  这样的不断努力下,临山幼儿园的孩子们渐渐多起来。更让严秀娣深感自豪的是,原本笑话她们的村民改口了,自发在幼儿园门口和集镇街头贴出了赞扬的大红榜。最好的奖杯就是百姓的口碑,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鼓励。

  当然,幼儿园最大的困难还是房子。幼儿园开办在马家,1956年夏天,强台风把马家的房屋吹倒,正好临山小学放暑假,幼儿园被临时安顿到那里。到了9月,小学要开学了,幼儿园又搬到宣家……办园之初的几年里,幼儿园“六易园址”。直到1963年,严秀娣得知镇上的一处宅院要出售,可当地政府没有经费,国家财政也没有向民办幼儿园拨款的先例。为了园舍,严秀娣东奔西走,一面向县文教局汇报,争取由县文教局出资购买房子;一面做房主的思想工作,请他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以最低的价格优先卖给幼儿园。严秀娣热心幼教事业的行动打动了房主和县文教局的领导,最终,县文教局拨款6000元,买下了这处800多平方米的宅院,内有24间平房以及一个大的活动场地。从此,临山幼儿园落户皮匠弄周家,直到2020年新园落成,才搬新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山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并因此获得不少荣誉:1958年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先进集体”,1959年、1979年两次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960年获评“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83年获评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

  她为幼教事业殚精竭虑

  在余姚幼教行业,临山幼儿园是一根标尺,更是一座丰碑。这所幼儿园“永远的创始园长”就是严秀娣。

  今天,说起严秀娣,余姚许多幼儿教师有这样的感受:严秀娣是余姚幼教事业的探索者和带头人。

  严秀娣在临山幼儿园工作时把培养教师当成了基础性工作。许多人一开始感受到的可能是“严”,然而,回首过往时,更深切的体会是“爱”,对教师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

  19812月,20岁的方秀娣以“代课老师”的身份进入临山幼儿园,之后与严秀娣度过了八年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

  那时正值临山幼儿园扩建,为了节约人工成本,严秀娣发动全园教师搬砖头、泥沙,她身先士卒,苦的、累的冲在前头。刚到幼儿园的方秀娣暗暗想:“我就当个‘代课老师’,怎么连砖头也搬上了?”严秀娣了解到她的想法,找她谈心:“既然我们穿上了临山幼儿园的工作服,就是幼儿园的一员,代表着幼儿园的形象。只要在一天,就要尽一天的责任。”没有批评,没有指责,严秀娣娓娓讲述自己当初走上幼教岗位的趣事,春风化雨,一点一滴浸润了方秀娣的心,“代课老师”的想法很快化于无形。

  严秀娣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发现方秀娣擅长写作,就鼓励她教学之余研究幼教课题。“严老师是名副其实的‘严师’,姓严,要求又严。她逼着我学业务,逼着我写论文,逼着我由‘代课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共产党员,直至后来成为市党代会代表。为了完成严老师规定的写作任务,写文章到深夜是经常的事。这时,严老师就会给我烧来热乎乎的点心,像母亲一样关怀备至。我完成的论文她带回家,让老伴杨老师帮着修改,做到尽善尽美。”追忆往事,方秀娣涌上万千感动。

  马再英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临山幼儿园的那年刚20岁。她带着对余姚的“幼教圣地”——临山幼儿园的向往而来。那时,严秀娣已经调任市教委教研室,分管全市幼教教研工作,还兼管临山幼儿园。每周五下午,她总会回幼儿园,先巡视一遍,了解幼儿园各部门的工作状态,然后召集班子成员,讨论幼儿园事务,周一才放心地回余姚工作。

  四年前,已到市教育局基教科分管幼教工作的马再英特地邀请严秀娣为低塘街道的幼儿教师作讲座。82岁高龄的她站在讲台上,为200多位幼师讲述半个世纪的幼教生涯和工作经验,精神抖擞,语重心长地讲了一个半小时,中途一口茶水都没喝。

  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18岁的倪爱莲分配到临山幼儿园。那时的她有些不甘心,因为很多同学留在杭州。1985年报到前夕,她来临山幼儿园“勘察”,想看看这家很有名气的幼儿园到底什么模样,但刚到幼儿园门口,就被严秀娣“逮”了个正着,问她做什么。倪爱莲如实回答。严秀娣热情地说“欢迎你来临山幼儿园”,又问她“学习成绩怎么样”,俨然把她视为即将入园的老师进行考察。

  那时正值临山中学创设幼师班,借用临山幼儿园雄厚的师资力量,临山中学与临山幼儿园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势的强强互补,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幼师。倪爱莲与其他几位幼儿园老师成为幼师班的兼职教师,还积极配合当时兼任教研员的严秀娣布置的任务,为全市各乡镇幼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如今,我市的幼儿园园长,许多来自于那时的临山幼师班,深得严秀娣的“真传”。

  1989年,倪爱莲调到富巷幼儿园任教,1994年调任舜水幼儿园园长,那时,刚退休不久的严秀娣被市妇联聘任为舜水幼儿园的顾问,两人共同创园。2001年,舜水幼儿园改制后,倪爱莲再次请严秀娣“出山”,60多岁的严秀娣每天站在幼儿园门口,微笑着迎接孩子,亲切慈祥,被家长和孩子们亲热地称为“园长奶奶”。

  如今已担任阳明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的胡素音最难忘的是与严秀娣的“列车对话”。1990年,胡素音还在宁波幼儿师范学校读二年级,严秀娣受学校邀请专门作了一场“临山幼儿园四姐妹办园”的演讲。听了严秀娣的演讲,胡素音对临山幼儿园产生了向往之情。当天报告会结束后,胡素音与严秀娣正好乘同一列火车回余姚。在绿皮火车上,18岁的她得到了严秀娣“开小灶”的待遇,面对面聆听“偶像”的教诲,令她激动不已。她至今依然记得当时严秀娣讲的那句话——“我从你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我”,正是这句话,让胡素音下定了“将一生奉献给幼教事业”的决心。后来,胡素音如愿以偿地进入临山幼儿园工作,又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严秀娣等人创办的临山幼儿园是早年余姚幼教事业的一块高地,之后她创办的富巷示范幼儿园影响和带动了余姚幼教再上新台阶,参与创建的舜水幼儿园则为她终生热爱的幼教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的创园、办园精神以及一所所幼儿园带来的优秀示范效应,为余姚幼教事业走在宁波乃至全省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严秀娣去世后,家人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遗物中最多的就是照片,她参加幼儿园毕业班的合影,她与青年教师的合影,还有临山幼儿园获得各类荣誉称号的照片,她个人的荣誉证书并不多。在家人看来,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幼儿园的事情,为了教师的困难,她会不顾劳累,东奔西跑,直到困难解决,但对自己简直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更不会向组织提出额外的要求。她的儿子杨军说:“父母亲的生活极其俭朴,冷菜剩饭热了再吃,给他们买去吃的、穿的,还舍不得用。母亲用了几十年的手提包破旧得不像样子,拉链用绳子绑着,逝世前夕还在用。”

  睹物思人。杨军想起了小时候听说过的一件事。1963年,母亲和房主到余姚城里办幼儿园的房产手续,办好后已经很晚了,到临山的班车早已没有了。为了给单位省一点钱,她把房主安排到招待所,自己在通济桥上坐了一夜。

  “我们知道母亲很爱我们,尽管很少有时间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杨军说,“母亲艰苦创业、争先创优的精神像一颗种子,从小埋入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她看到我们取得一些成绩和荣誉,会由衷高兴。我们也为母亲感到自豪!”

  一辈子,一件事,这就是坚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培育春苗,为了国家的未来,严秀娣就是吐了一辈子银丝的春蚕,把爱洒向孩子们。

  (部分资料由“苍苍文艺”提供)

                                                                                                                                                                                                               编辑:鲍飘

 

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