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阳明街道姚驾桥村     余姚电商资源网整理

余姚市阳明街道姚驾桥村办事处姚驾桥村油车弄1号电话 0574-62472009  邮编 315400


    姚驾桥村座落于阳明街道西北长冷江中心,居民均分布在长冷江畔,村委设在长冷江西岸油车弄村自然村,离街道办事处约十四公里,东邻梁堰、芝山村,西接西街村,南连芝山村,北与朗霞街道南王村分界。辖区面积
2.3平方公里,有耕地2622亩,山地65亩,水域面积64亩,共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918户,总人口2447人。社会总产值2.1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亿元,农业0.29亿元,人均收入7800元,有注册企业48家,农业以种植、养殖为主。
    设立党总支,下辖
4个党支部,共有103个党员,获余姚市文明村称号,被评为余姚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组织,多次获得余姚市计生模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愿你青春永驻,幸福长伴!
 

 

姚驾桥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5-06-19 09:59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俞丽丹

崭新宽阔的道路、温馨舒适的老年活动室、充满欢声笑语的文化广场……走进阳明街道姚驾桥村,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无不诉说着这个村庄的美丽蜕变。

姚驾桥村文化广场一角。记者俞丽丹摄

姚驾桥村由姚驾桥、油车弄、顾盼桥、万石桥、应巷桥5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2.3平方公里,村民2700余名。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气,花真功夫,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为民办事服务水平。

乡村道路,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这几年,姚驾桥村全面推进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切实解决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开车行驶在宽阔整洁的兴宜路上,道路两旁民房整齐划一,稻田绿意盎然。“以前这条路又窄又破,两车交会都得小心翼翼。现在道路又宽敞又干净,出行方便很多!”村民纷纷夸赞。

兴宜路是通往周太线和西街村的主干道之一,来往车辆众多。这条道路原来比较狭窄,不仅影响村民日常出行,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改变这一状况,村“两委”多方筹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终于使投资近300万元、长2公里的兴宜路于去年建成通车,让村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修的是道路,解的是民忧。兴宜路的修建是姚驾桥村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生动缩影。不止兴宜路,顾盼桥片、油车弄片村道也实现了华丽转身。据介绍,这两条村道原先都是土路,不仅狭窄而且高低不平,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到处是水洼,泥泞不堪,行走困难。特别是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大型农用机械通行困难,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改造提升这两条道路,村“两委”一方面认真倾听村民对道路修缮的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一方面积极协调,着力解决修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今,拓宽改造后的道路焕然一新,车辆交会不再是个难题。

在姚驾桥村,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如同纽带连接着全村上下的心。原本破损的路面变得平整,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让以往的“烦心路”变成服务村民、凝聚民心的“连心路”,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车辆通行难问题,也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

除了道路建设,该村还把河道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加以推进。在万石桥自然村,村头的河道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河岸两侧,道路宽敞整洁,岸边围栏整齐美观,为沿岸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祉。去年,该村以人居环境为着力点,对河道进行清理整治,对河岸进行砌坎,并安装了护栏、建设了泵站。“以前岸边没有护栏,我们走在河边总是小心翼翼的,特别是小孩子玩耍打闹时,总感觉不太安全。现在好了,河道整治后,环境变好了,装上护栏后,在河边走着心里也踏实多了。”一位村民指着岸边的护栏感慨。整治过程中,村里还巧妙利用闲置地、杂地建设了停车场,可轻松停放20多辆汽车,彻底解决了附近村民停车难的问题。

在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以实际行动解民困、纾民忧、暖民心是姚驾桥村“两委”的不懈追求。走进姚驾桥村万石桥自然村老年活动室,一股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电视机、棋牌室、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玩棋牌,显得其乐融融。说起老年活动室的改造提升,老人们纷纷点赞。原来,去年村党总支书记魏建苗在走访时了解到,万石桥自然村没有老年活动场所。为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村里筹集资金,利用闲置地块新建了3间老年活动室,为老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里真是我们老年人的福地啊!我们每天都会过来,可以看看电视、聊聊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村民陈华标对家门口新建的老年活动室赞不绝口。“以前一个人在家里待着生活很单调,现在有了老年活动室,我们这些老伙伴天天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特别开心,晚年生活也变得更加幸福了。”

除了万石桥村老年活动室,该村还对另外4个自然村的老年活动室进行了翻新,焕然一新的环境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了舒适惬意的晚年生活。“我们希望通过完善老年活动场所的环境和设施,让老年人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有一个温馨的‘港湾’。”村党总支书记魏建苗表示,老年活动室的新建和提升,让更多老年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活动场地,让他们能够安享幸福晚年。

夜幕降临,姚驾桥村的文化广场上,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广场上,不仅有宽敞的活动场地,还有各种健身设施,能满足不同年龄段村民的需求。文化广场的建设,为村民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晚饭后,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跳舞健身。“只要不下雨,每天晚饭后,我都会与妇女姐妹们一起在文化广场跳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还提升了大家的精神面貌,现在村里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气息。”村里的一位大姐告诉记者。

姚驾桥村美丽乡村一角。记者俞丽丹摄

“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改造、秸秆堆放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民生实事工程,让村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升级。”魏建苗表示,该村将继续坚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民生热点问题,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把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愿景图”变为“实景图”,切实提高村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余姚新闻网

 

 

 

姚驾桥村:奏响丰收的音符

                                                                                                                       发布时间:20190927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胡建东)刚刚过去的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阳明街道姚驾桥村举行了一项特别的庆祝活动,该村迎阳女子鼓乐队的姐妹们身着红裙子、白衬衫,头戴红色贝雷帽,敲锣打鼓地穿行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激情演奏了《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催人奋进的乐曲,在广袤的田野上奏响了丰收的音符,充分展示了姚驾桥村在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取得的可喜成就,表达了全体村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豪迈和信心。

  姚驾桥村位于阳明街道长泠江西北岸,东邻梁堰村,南接芝山村,西邻西街村,北接朗霞街道新南王村,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共有7个自然村、871户村民,总人口2400余人。姚驾桥村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城郊村庄,共有农田2700多亩,人均超过1亩,是阳明街道水稻种植面积最多的村庄。村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全村共有小微企业60多家,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村民们过上了富裕幸福的小康生活。村党总支书记魏国春告诉记者,近年来,村班子集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实施闲置土地整治、村庄环境治理等工作,努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营造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实行“六联六包”党员联户制度,传达重大事项、收集群众意见,化解矛盾纠纷,确保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去年以来全村无重大矛盾纠纷和各类治安问题发生,全体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该村积极探索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其中最富有成效的就是种植具有百年栽培历史的传统水蜜桃品种,种植大户熊军便是其中的领头雁和佼佼者。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熊军的20多亩水蜜桃种植基地特别显眼,虽然现在早已经过了桃子的采摘期,但他的基地里依旧十分忙碌,工人们正在忙着翻土、清沟、排水、施肥,基地中几个大棚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熊军告诉记者,他正在进行大棚种植水蜜桃的试点,根据我市首席水果专家汪国云的意见,采用大棚种植,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还能减少台风带来的影响,保证水蜜桃的品质和产量。如果试点成功,明年初他将把所有的水蜜桃全部盖上大棚,同时安装防虫网、防虫灯,这样不但桃子的品质更好,而且上市时间可提早一周左右,采摘期可延长710天,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此外,熊军还采用了喷火除草、除草机翻土除草等国内外新型技术,基本不用农药,使桃子的品质更有保障。

熊军在基地里查看大棚水蜜桃。 记者 胡建东

  熊军原本经营着一家生产灯具的小微企业,正是看到了农业发展的良好前景,他才于2017年作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决定,重新当上了农民。当初种下的树苗,要到明年才能量产,预计亩产量可达800公斤。熊军对此胸有成竹:我已经注册了商标,设置了商品条形码,除了卖给周边的村民、企业,也可以直接进超市、批发市场销售,销路完全不成问题。按批发价每公斤20元测算,亩收入能达到1.6万元,除去成本,每亩净收入超过1万元不成问题。5年后桃子进入盛产期,产量和收入都将增加1倍以上。

  熊军的创业实践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今村里有十多户村民也在种植水蜜桃,总面积超过100亩。村民熊彭均是一位水稻种植大户,现在也种上了6亩多水蜜桃,今年亩收入达到1万多元,“我嘛就是跟着熊总走,种水蜜桃效益这么好,我打算明年再多种几亩呢。”而熊军也对自己的创业之路有了更加美好的规划:在现有的基地四周种上葡萄,建设葡萄观光长廊,再承包100多亩土地,种植水蜜桃、蜜梨、桔子、葡萄等水果,桃林里放养土鸡,沟渠里养殖泥鳅、黄鳝、甲鱼,等条件具备时再经营农家乐,“再过几年,这里将会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熊军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夏丽霞)

 

回上页 
    姚驾桥村村民郑宏康 先生的艺术品。有才有才!

电商有关的介绍
 

(排列不分先后)

 
         
         
         
         
         
         
         
         


餐饮及农家乐信息

     
名称 业主 地址 联系方式 名称 业主 地址 联系方式
               
               
               
               
               
               
               
               
   

 

或者是关于旅游的主图再放一张

特殊商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