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鹿亭乡石潭村 余姚电商资源网整理
余姚市鹿亭乡石潭村办事处电话0574-62305555 邮编
315434 |
||
2019年浙江省2A级景区村庄 |
||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4日
图为石潭村口标示的古道示意图。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孙逸锴)溪名石潭,绵延三五里,亘石为底,溪水清澈,溪潭形状不一,大小各异。古人沿溪建村,村名石潭。早在宋朝,龚氏一族便迁徙至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一个村落。时光如梭,数百年后的今天,石潭村人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 2001年,原石潭村与茶山村、马家坪村合并成了如今的石潭村。村庄位于鹿亭乡西南,东邻李家塔村,南接白鹿村,西临大岚镇,北毗上庄村。 “出门三条岭,饭包挂头颈。”这是石潭村的老人们流传下来的老话。古人为了打开山门,与山外的世界沟通,在山岭中、在杂草间开辟出了一条条古道,构建了与外界沟通的通道。遥九岭古道、九垒岭古道、薰岭墩古道、峰岭古道……这些古道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村庄出发,翻过遥九岭古道可以到陆埠,峰岭古道是从石潭至晓岭再到梁弄。”石潭村村委会主任龚良平告诉记者,石潭村有近十条古道,每条古道曾经的作用和方向都各不相同。九垒岭古道又名“救鹿岭”,初修于明代,以龚氏始祖名字命名,直至白鹿,通大岚、四明山,古人走此古道作经商、卖盐之用。这条古道上,还有石潭十景之一“垒岭垂梯”的美景。 薰岭墩古道通往宁波,石潭至李家塔段的古道基本为卵石路面。这条古道除了走陆路,还可以走水路,遇上发大水,人们把大批毛竹、大树编成“竹排”,顺流而下,直至宁波濠河。 每条古道都曾有着光彩的过去,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宽敞的马路逐渐替代了古道,许多古道也在沉默中逐渐荒废。古道旁肯定有供人休息的场所,凉亭就是其中之一。在九垒岭古道上,有一座下凉亭,石块墙,木结构,条石作凳,古道穿过凉亭。修建于明代的下凉亭历经数次修缮,保存完好。就在下凉亭相距不远处曾建有一座结构相似、大小相同的中凉亭,可惜在1968年建造李俞线白鹿段公路时被拆除。 石潭村内溪道众多,因此大小桥梁也有不少。石潭板桥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座。该桥始建于明代,又被称为同善桥,桥墩为石条,以合抱大古木对开作桥板。1956年老桥被洪水冲垮,之后在1962年改建为廊桥,并于2010年修整并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除桥墩为条石外,其余都为木结构,全长17米,内宽3.3米,两旁安有板凳供人们休息。潭溪桥、龙潭桥、丰产桥、碧水桥……诸多桥梁将溪水两岸的村民连接起来,将村庄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 在村庄的东南方建有龚氏祠堂,建筑面积499平方米,形如四合院,后进中堂五间,前进并台门共七间,侧厢各两间。祠堂始建于1849年,在2010年大修并被列为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潭村现存《四明石潭龚氏宗谱》孝思堂藏本,修于1905年,并于2012年再次修订。而石潭村的明代乡贤龚辉故居如今在村庄里仍有保存。石潭村古人为纪念先祖,在石潭村东边建造了“野溪庙”,前后两进,并夹厢明堂戏台,始建何时已不可考,但清代道光与咸丰年间多次进行修缮,2005年这座宗祠再次进行了修建。“村里有不少古建筑,很多是明清时期的,尽管村里的条件比较艰苦,但我们会尽自己所能维持古建筑现状。”龚良平说道。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夏丽霞) |
||
![]() ![]() |
||
电商有关的介绍
(排列不分先后)
餐饮及农家乐信息
名称 | 业主 | 地址 | 联系方式 | 名称 | 业主 | 地址 | 联系方式 | |
或者是关于旅游的主图再放一张
特殊商品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