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电商资源网
转载


龟山与蛇山

发布时间:20201128

  余姚新闻网讯(姚界客户端记者赵建荣)余姚自古以来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姚江两岸有秘图、龙泉、凤、龟、蛇五座镇山。据清光绪《余姚县志》载:“以上五山为县之镇山,秘图、龙泉在治城(余姚北城)内,凤山在江(姚江)北,龟山和蛇山在江(姚江)南”。《乾隆志》引《万历志》载:“案:白山象蛇,竹山象龟,与江北龙凤二山谓之四灵。”“(五山)载诸山之前。”这就是说,余姚官修正史均把这五座山列在余姚诸山之前,地位之高世所公认。但是,余姚人大多对坐落在姚江北岸的龙泉山、凤山耳熟能详,对坐落在江南的龟山、蛇山知之甚少。今天,笔者就来讲讲龟山与蛇山的故事。

  图119世纪70年代拍的照片中的龟山与蛇山

  龟山,又称竹山,俗称乌龟山,位于城区的竹山江与姚江汇合处,属梨洲街道。清光绪《余姚县志》引《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竹山在县东南五里,形如龟,其北趾踆于江,是为县水口,下为竹山潭。”前志记:龟山“海拔54米”。

  笔者从19世纪70年代一位外国人拍的余姚双城的照片中查到龟山和蛇山的完整山形,两山伏在姚城的东南,两山周围是一片田野,房子很少。其中,龟山伏在姚江南岸,其一足踆于姚江,十分明显,山中部高高隆起,状如龟甲。蛇山则盘曲在田野上,与龟山遥遥相望。这张照片为研究这两座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

  今天,从余姚城东路舜水大桥上往东看,你会看到一座山体裸露的龟山,这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山采石后遗留的残容。

  当年,出于发展集体经济和建造房子、铺路修桥等工程建设的需要,有村民在龟山北面炸取石料,此地一度爆炸声隆隆。经过20多年的开山采石,先开掉了龟山踆江之足,后逐步扩大,直至包括山峰在内的大半座山被采平,使龟山的高度足足下降了10多米。开山采石一度有利于经济壮大和民工增收,但从现今的角度看,把一座余姚的镇山破坏掉是得不偿失、令人心痛的,好在政府下令停止开山采石,为今人留下了目前的面貌。据最新版《余姚市志》载:“至2010年实测时,龟山海拔残高40.5米。”

  前不久,笔者登上龟山,眼前残破的山体依然如几年前所见,给人满目的凄凉(2),山上杂草丛生,步行不久,便无路可走,只得站在山崖上眺望大约150米宽的姚江江面。

  目送江水东去,笔者想起了谢肃的《竹山潭秋望》:“一峰卓云际,不受江潮呑。维舟陟层崖,爽气舒秋旻。苍苍古松柏,寒溜凝孤根。百年事往复,城市烟尘昏。目送东流水,遥向沧海奔。青气从何来,知是南溟云。逝将税尘鞅,高举随刘樊。”笔者能从诗句中体会到当年龟山的优美和气势。

  谢肃,字原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学问渊博,工于书法。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

  从诗意来看,当年,谢肃乘舟经过龟山,被龟山的美丽风光吸引,于是系舟竹山潭,登龟山抒发情怀,并产生学刘、樊夫妇修道成仙的念头。

  古时龟山的乌龟头朝东北,左前趾朝东北,右前趾呈收缩状,左后趾伸入姚江,右后趾朝西南,龟尾朝西向竹山江。如今,笔者从南滨江东路上看,龟山炸平处,路北已建有游步道、雕塑等,路南围墙内是一家餐饮店。南面开平的山塘中是大门紧闭的“世中禅寺”。残存的小半边龟山上,除了稀疏的菜地,就是树和坟头。

  走了一圈,笔者发现从西面竹山桥江边向东眺望龟山,当年开山采石后留下的残体竟然巧妙地出现了一个头颈昂扬、形神兼备的乌龟头,仿佛神龟复活(3)。这对笔者来说算是一点安慰吧!

  图2201711月隔江拍摄的残破的龟山

  图3:西面远眺龟山,可见开山采石后残留下的形似乌龟的山体

  蛇山,又称白山,位于城区东南部,中山南路东侧,属梨洲街道。据清光绪《余姚县志》引明万历《绍兴府志》载:“白山在县东南三里,亦名蛇山。”《乾隆志》引《万历志》载:“山少,西有墩,曰紫墩。”但古址今已无从考证。

  蛇山海拔22米,蛇头在东南方,傍有地名蛇头屋(今已开发成锦山府),蛇尾在西南,整座山头高尾低,几经扭曲,并在南侧形成一个大大的弧。2010年以来,我市对蛇山环境进行整治,如今已建成“蛇山公园”,安装了一些游乐健身器械,建了一条盘曲的架空健身步道(4)、休闲亭子以及一些石砌登山步道,种植了花草树木,让蛇山面貌一新。沿着蛇山脊上的人行步道前行,会不时地遇到美景(5)

  笔者登蛇山望之,东、南、西三面新房林立,东、北两面隔竹山江、姚江,与龟山、凤山相望。漫步蛇山,山上已不见古时留下的片砖只瓦,据说,白山头庙在山北的村庄中。蛇山山脊、山坡上立着五座高压线铁塔(其中一座为废铁塔),倒是十分醒目,犹如钉在白蛇身上的镇塔。这使我想起古人建庙镇蛇山的一段记载。

  据《古今图书集成·方與汇编》“绍兴府部汇考”中对余姚的记载:“汉高帝庙,在白山,山形类蛇,又产白蛇,故祀以压之。或云盖信国公汤和建,用以斩蛇山王气。”蛇山不仅形状像蛇,古时还曾产白蛇,故明时山上建有祀汉高祖刘邦的汉高帝庙,这与汉高祖刘邦醉斩白蛇的典故有关。

  相传,秦末,刘邦一队人在芒砀山行进,有一天夜里,喝醉了,前行者汇报,前面有一条大白蛇阻挡了去路。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中,似乎什么也不怕,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有一位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问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那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为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刘邦,刘邦听后暗自高兴。

  这个典故说明刘邦能斩白蛇,用他来镇蛇山王气,那更不在话下了。

  说蛇山上的汉高帝庙是信国公汤和所建,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汤和曾两次到余姚。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元至正十二年(1352),汤和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随朱元璋渡长江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至正二十七年(1367),汤和被授以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明洪武十一年(1378)春,汤和晋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年(1387),为御倭海防,汤和奉旨在浙江沿海先后置卫所城59处,其中置临山卫于今临山镇,令千户刘巧柱筑临山卫下辖的浒山所城,与临山卫、观海卫互成犄角。

  由此可以看出,汤和第一次到余姚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率军攻下余姚县城;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督建临山卫城、浒山所城。其间,汤和下令在蛇山上建祠是有可能的。

  笔者从蛇山的实际情况看,明代建的汉高帝庙规模应该是较小的。

  图4:“蛇山公园”新建的步道

  龟山、蛇山正好坐落在竹山江之间,并且与临姚江、皇山江的凤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6)。蛇山隔姚江,能与凤山相峙,隔竹山江,可与龟山相望,由此形成的两个交叉江口被称为“三江口”。古时,姚江直通东海,龟山在县城东南的姚江边,正好是余姚水口的位置,姚江由水口下去是一个大拐弯,下为咸池汇,海水涨潮时一般到咸池汇,如再逆行就会到龟山用“北趾踆于江”镇守的竹山潭,如再上行就会进入城区,影响百姓的生活用水。面对这种情况,先民取龟山、蛇山之名,是有深层考量的,大概是想借助神力保佑平安。白山与龟山相距大约1公里,把它命名为蛇山,是想借龟、蛇组成玄武之势。玄武在道教上被尊为真武大帝,是镇水之神,其图腾是一种由龟与蛇组成的灵物,样子是龟背上盘着条蛇。三江口的龟山与蛇山虽不能叠加在一起,但可组成玄武之势,用来镇守余姚水口,保百姓平安。

  今天,蛇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已建成“蛇山公园”,但缺少历史的、人文的积淀,高大的供电铁塔则使蛇山失去了原有的美丽,但相信它经过建设,未来会更好。而满目疮痍的龟山得到拯救、获得重生,无疑是余姚人的一个期盼。

  图5:蛇山脊上的人行步道

  图61916年绘制的余姚县域地图中的三江口一带,玉皇山(凤山)、白山(蛇山)、竹山(龟山)的地理位置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翁建波)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