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吐翠 石斛迎春    余姚铁皮石斛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兰花吐翠
石斛迎春

发布时间:20191123日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沈华坤)我市是我国野生兰科植物的集中产区之一,其中70%以上的山上群生着春兰、蕙兰,散生着寒兰、风兰、虾脊兰和铁皮石斛,是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野生植物资源。近日,继余姚杨梅、瀑布仙茗、余姚榨菜之后,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审定委员会又受理了余姚铁皮石斛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材料。这标志着铁皮石斛这株古老的“仙草”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鹿亭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 通讯员 吴蒙棣摄

  源远流长兰文化

  余姚人对兰科植物的研究和认识历史悠久。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刻有箬兰图案的陶块说明,早在七千年前,除了农耕渔猎,余姚人还开始养兰,并把兰花刻在陶制品上增加美感。这也揭示了古代兰文化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对兰科植物的研究和认识逐步加深,至宋、明、清时期,余姚的兰文化已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兰文化体系中的一脉,始建于宋庆历年间的通济桥上的桥联“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就是佐证(古时余姚分南北,城中横贯一江,上游称蕙江,下游称兰江,现统称姚江,通济桥就建在蕙江与兰江的交汇点上)

  余姚人爱兰,一个个以兰命名的地名随之产生,如大岚原名大兰,就是因盛产兰科植物而闻名,后因山高雾大改名大岚。兰溪、兰山、兰墅桥等地名则沿用至今。

  养兰热潮的形成促进了兰花经济的崛起。明清时期,以离姚城较近的燕窝十八村山民为代表的产兰区百姓把挖掘来的兰科植物(其中不乏野生铁皮石斛)作为商品,进城销售,换取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之后,养兰人以兰花会馆为交易场所,销售经过培育的兰花。据县志记载,1864年,余姚兰花的年成交额达48万两白银,规模之大、金额之高,全国少有,开创了中国兰花经济的新篇章。此风一直盛行至民国时期。据余姚著名艺兰人王叔平的《五十年艺兰经验谈》记载,民国时期,姚城栽种的名兰品种达159种,还包括一些名贵的野生铁皮石斛。遗憾的是,由于战争等原因,大部分已失传。

  余姚兰科植物资源分布广泛,品系众多。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亚热带气候和复杂的微域生态地理特性是造就余姚兰科植物资源丰富的主要条件。余姚林地面积占总陆地面积的46%,在辖区的21个乡镇(街道)中,除泗门、小曹娥两镇外,其余均有林地,而在广阔的林地上均附生着兰科植物。其中,铁皮石斛在四明山、鹿亭、梁弄、马渚等地均有分布,但前几年被商贩大量收购,现存量不多。

  余姚兰科植物有着独特的品味,不但具备广东、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地的荷、梅、水仙瓣型,而且盛产素心、奇花、叶艺、水晶等变异品种,香味能达到“花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得到国内艺兰人士的推崇以及国际兰界的青睐,龙字、集园、铁皮石斛东渡日本后,被日本兰界封为“天王”就是证明。

  随着对兰科植物鉴赏水平的提高,到明清时期,人们对兰花的品质逐步形成一种共识,在这个共识形成的过程中,余姚艺兰人有重要贡献。明末清初,我国著名哲学家黄宗羲编了《四明山志》,对余姚兰花的分布和归类进行了详细阐述,还明确记载了四明山盛产野生铁皮石斛。艺兰人王叔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收根放角法,对兰的品质评定有独特的见解,进一步完善了荷、梅、水仙、素心的瓣型分类法,此法直到今日仍作为评判兰花品质和类型的通则,为中国兰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仙草”蓬勃迎春天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余姚人继承先辈技艺,提高兰花品质,以王叔平好友之子胡孝岩为代表的又一代艺兰人应运而生。胡孝岩不顾自身年老体弱,努力搜寻因战争等原因而散落于亲朋好友家中的绿云、石斛等历史名品,并根据前辈传教的技艺进行莳养。为了余姚的兰花事业后继有人,他努力培养新人,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养兰户从胡家这一户人家发展到20多户。

  1990年,为了鼓励人们养兰,并及时引导养兰户保护性地开发和利用兰花资源,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市兰花协会,从此,余姚兰花走上了正规、有序的发展轨道。协会成立至今,为研究余姚兰花的历史、发展艺兰队伍、开发利用兰资源、提高科学养兰技艺、发展对外交流、扩大余姚兰花在国内外的影响做了大量工作。

  19958月,华东六省一市艺兰界人士及养兰大户20多人聚在无锡,商量兰展事宜,一致推荐余姚为兰展地。经过筹备,余姚冶炼总厂于19963月成功承办华东六省一市兰花展览暨浙江省兰花协会成立大会,展示了近300盆春兰精品。这次兰展的成功举办为余姚培育艺兰新人、疏通与国内外艺兰界的交流渠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省乃至全国企业办兰展提供了成功经验,跨出了兰企合作、促进兰花经济发展的历史步伐。这是余姚人对我国兰花事业的又一贡献。

  资源丰富的余姚兰科植物不但可以通过自然杂交,出产大量名种精品,而且为余姚爱兰、赏兰、莳兰、藏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保守统计,现在的余姚城区,拥有一定数量名种精品的大户在100户以上,莳养名种精品4000盆以上,其中名贵的铁皮石斛占十分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兰花经济已成为新的亮点,据初步调查,这两年兰花的年交易额在100万元以上,大岚、丈亭等地还涌现了一批兰花专业户,栽植商品兰60000盆以上,为余姚兰花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的同时,余姚的兰花经济也面临着危机。近几年,随着兰花市场的日益活跃,一些外地兰贩进入我市大肆收购,导致滥挖乱掘,山上的野生兰花资源急剧减少,过去那种“出门闻芳香,低头见兰草”的情景已很难见到了。同时,受人工造林、开荒种植等因素影响,本身十分稀少的兰科植物资源更少了,保护这一资源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仙草”山乡吐芬芳

  20186月,全国首个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在鹿亭乡建立,这为我市保护、开发野生铁皮石斛资源,以及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那么,全国首个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为何落户我市呢?

  这里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铁皮石斛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是名贵的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珍稀程度,被称为“药界大熊猫”。在我国,野生铁皮石斛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属国家重点一级保护植物,也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的物种。

  鹿亭乡自古就有“神鹿衔仙草”的传说。相传,原籍会稽山阴的孔祐是南北朝萧齐时期的隐士。他一生追求学问,无意荣华,遂隐于四明山中,足迹不入城。有一次,一只被箭射伤的鹿奔到孔祐面前,向孔祐求救。孔祐当即为鹿治疗,待鹿的伤愈,又将鹿放回山中。这只鹿知恩图报,衔来几株“仙草”,即铁皮石斛。孔祐非常高兴,用这种“仙草”为百姓治病。自此,四明山有“仙草”的传说流传开来。孔祐在后人纪念刘纲、樊云翘的祠旁建有一亭,取名为“鹿亭”。这就是“鹿亭”这一地名的由来。孔祐建的鹿亭年代久远,不知毁于何时,因此无法查实具体位置。但按史籍所载,基本可以推定,当时的鹿亭就建在如今鹿亭乡的范围内。

  不少文人学士敬慕孔祐的高尚品行和渊博学识,写诗赞颂孔祐。明代沈明臣有《鹿亭诗》:“孔祐今何处,空山有鹿亭。路生迷宿草,天远落寒星。春雨茸茸绿,烟峰漠漠青。放麛嗟往事,深竹故啼猩。”清代全祖望有《鹿亭诗》:“我爱孔高士,至行通明神。古人夸放麛,未足比深仁。应怜百年来,山寨惊崩云。洞天遭劳攘,空亭委荆榛。”学人李灼亦有诗云:“仙人曾养鹿,遗构依云根。彷佛衔芝影,苍茫卧月痕。生全或有报,意厚不言恩。一事垂千古,空山久骏奔。”可见孔祐在后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清代靳治荆的《鹿亭》写得更确切:“鹿去何年事,亭留此日名。衔环宁望报,养创为全生。客驻登山屐,僧依折脚铛。斑龙千岁活,可更向人鸣。”李暾的《鹿亭》也写得极为透彻:“鹿因祐而生,亭因鹿而名。孔君还在否,鹿复向认鸣。”黄宗羲写了多首《鹿亭诗》,比如:“鹿亭何自置,千古仰仁名。久矣忘机械,蠢然托死生。朝饥开药院,秋冷侍茶铛。纵使归山去,长来月下鸣。”

  由此可以证明,鹿亭乡是我市野生铁皮石斛的原产地之一,良好的自然生态使这里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宝库。

  2010年,宁波舜韵集团董事长姚国祥在与鹿亭乡结对扶贫的过程中,听说这里有一种濒临灭绝的“仙草”,即野生铁皮石斛。在村民的带领下,姚国祥翻山越岭,在一处绝壁上发现了“仙草”。他如获至宝,将两株野生铁皮石斛送到浙江大学生物研究所,委托校方在进一步鉴定的基础上进行繁殖培育。

  2012年,首批野生种源培育的铁皮石斛种苗在浙江大学生物研究所顺利交接。同时,双方合作成立浙江大学铁皮石斛组培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浙江韵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令姚国祥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带着浙江大学的专家再次赶赴鹿亭乡时,原先生长野生铁皮石斛的地方已没有“仙草”的踪迹,原来是被某位只重眼前利益的村民挖走了。

  幸运的是,20145月,宁波市药检所植物专家林海伦在鹿亭乡野外科考时,在一处岩壁上发现了疑似野生铁皮石斛的植物。这一发现引起我市有关部门的重视。20158月,市农林局牵头,邀请专家进行鉴定,确认该植物为野生铁皮石斛。

  鉴于野生铁皮石斛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知名度,为使这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20185月,省林业厅批准,决定对已发现的野生铁皮石斛及生长区域以设立自然保护小区的形式予以保护,这也是全国首个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

  保护开发同步走

  全国首个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在鹿亭乡建立后,我市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委托辖区政府和浙江韵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相应职能,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小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小区的检查监测等活动,做好宣传工作,使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为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巨大作用。

  据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副总站长周晓丽介绍,目前,铁皮石斛在我省的栽培面积已达4万亩,总产值达80亿元,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全国起到了引领和标杆的作用,对我省打造中医药强省、健康产业大省和乡村振兴有巨大贡献。然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对野生铁皮石斛资源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从全国范围来看,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已基本枯竭。全国首个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在鹿亭乡的建立,对保护、开发野生铁皮石斛资源以及进一步挖掘其药用保健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全国首个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的所在地,鹿亭乡对保护、开发野生铁皮石斛资源高度重视。据鹿亭乡一位领导介绍,他们将以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落户为契机,认真履行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责任,妥善处理好保护小区管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共同发展。

  保护是开发的源头。为此,该野生铁皮石斛自然保护小区设立管理办公室,聘请了保护小区联系人和管护人员。除了日常的值勤,保护小区内还安装了监控系统,纳入鹿亭派出所公安监控网络,使野生铁皮石斛这一宝贵资源更安全地在四明山扎根开花。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铁皮石斛产业,鹿亭乡充分利用野生铁皮石斛资源优势,引进浙江韵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铁皮石斛深加工项目,还开创了全市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先例,形成集种植、培育、观光、科普、销售于一体的全新模式。目前,鹿亭乡已种植铁皮石斛80余亩,年产值400余万元。而浙江韵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泗门镇的铁皮石斛基地达近千亩,其仿野生的栽培方式为获得高品质的铁皮石斛原料打下了基础。

  今年6月中旬,在宁波舜韵集团的推动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授予鹿亭乡“中华铁皮石斛保护地·余姚”的称号,双方还共同启动了“世界石斛多样性保护与种子库”的建设。“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携手共建世界石斛多样性保护与种子库,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石斛文化得以传承,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姚国祥告诉记者,浙江韵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苗基地计划收集全球约1500多种石斛,目前已收集到我国78个石斛品种。

  让老百姓享用得起上好的仿野生铁皮石斛,真正做到药食同源,这是姚国祥的另一个心愿。目前,浙江韵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仿野生铁皮石斛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种源生长到产品深加工的完整链条。姚国祥的心愿很快就要实现了。

  (来源:余姚日报-余姚新闻网 编辑:徐珊珊)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