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农机:撬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我市实施“机械强农”行动纪事

20211020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余姚新闻网讯 这段时间,正是我市加工型蔬菜种植忙季。在市康绿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基地内,碧绿的蔬菜秧苗正不断被运往田间,供应农户;合作社的几台旋耕机、蔬菜移栽机、蔬菜直播机也在忙着作业,使零乱不平的田块深翻后变得松软齐整,然后快捷优质地栽植好秧苗。合作社理事长秦伟杰告诉记者,这些机械都是无人驾驶的,工作人员只要坐在田边操作按钮就行了。使用这些机械栽植秧苗,2000亩的栽植面积只要短短5天时间就可完成,节省时间和劳动力价值在1万元以上。“有先进农业机械作支撑,我在巩固泗门镇基地的基础上,还在内蒙古、江苏等地拓展了3000多亩西蓝花基地,带领当地农民种植西蓝花实现共富。”秦伟杰说。

  像康绿合作社一样,目前姚西北地区的几家特色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全部进入了繁忙的作业服务状态。特色机械成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助农增收的利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促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迈进,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我市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浙江省首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市)等荣誉。目前,全市已拥有特色机械4.3万多台(套),涵盖各类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冷藏保鲜及加工等,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山地机具:

  “双丝一叶”助共富

  这几天,正是鹿亭乡番薯收获的季节,在该乡各村,村民共享的番薯粉丝制作、烘干机械日夜忙个不停,农民们“足不出村”便能在家门口加工粉丝等传统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鹿亭番薯粉丝成为“网红”产品,更激发了鹿亭人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据统计,以番薯粉丝为例,去年鹿亭乡制作番薯粉丝近15万公斤,实现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使全乡农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形成极具鹿亭特色的“粉丝经济”。

  与此同时,鹿亭乡高山竹笋专业合作社在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于2017年引进竹笋智能高温热泵烘干设备,建设竹笋机械化烘干示范点。该设备以电为热源,利用轴流风机以热交换器对流换热的方式加热空气,整个循环过程为封闭式,既提高了热效率,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又保持了笋干的风味。利用智能控制,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加工,单台每天可加工春笋5000多公斤。据了解,人工晒制笋干的成本约为19.2/公斤,机械烘干笋干的成本降至10.84/公斤,合作社为社员和周边农户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

  目前,我市已安装竹笋智能高温热泵烘干设备16台,其中鹿亭乡15台,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总库容450立方米,批次烘干能力达到16吨,日可消化春笋320吨,一季春笋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

  共富路上,山区农民是难点,也是各级关注的焦点,为了使四明山革命老区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市农业农村部门把山区农民的难点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着力在利用先进农机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农产品加工、物资运输、果实下山等难题上下功夫,先后引进了茶叶加工、笋干加工、山区轨道运输机等特色机械,助力发展番薯粉丝、笋丝和茶叶等“双丝一叶”特色经济,带动山区农民共富。

  茶园耕作、修剪及茶叶采摘、加工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市累计推广茶叶生产、加工机械5600多台套,年加工茶叶3500吨(春茶2740吨、夏秋茶760吨),产值3.27亿元。如“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大岚镇,在农业农村部门支持下,通过大力发展茶叶加工机械,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而且每亩增收节支300多元,为当地农民年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山区轨道运输机2019年开始在杨梅产区推广使用,目前安装轨道运输机69条,共计34.3公里。据余姚市梅溪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俞华标介绍,合作社2019年在承包的杨梅山上安装了2条轨道运输机,单次可运送货物400公斤,平时利用轨道运输机将化肥、苗木等物资运上山,杨梅采摘期将鲜果运下山,1年可节省人工开支4万元,2年就可收回机械购置成本。

  到“十四五”末,我市山区轨道运输机将发展到100公里,基本覆盖山区主要农业经营主体。

  全程机械:

  粮丰畜旺农民乐

  我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近年来,为切实解决种粮农民“三弯腰”的难题,市农业农村部门创新实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套餐”水稻社会化服务,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3万台(套)。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2.2%,秸秆还田机械化率达94.6%,粮食生产农机装备保障水平达128.5%,合作社社员人均管理土地面积约100/人。

  市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先后投入800余万元添置高性能先进农机,推出全程机械化、部分环节机械化服务、土地季节性流转三种套餐式服务,为周边5个乡镇的3000多户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延伸农机服务产业链,为农户提供碾米、分级包装、年糕制作等服务。引进农资连锁超市网点,与农资生产企业进行议价,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农事服务大厅、农产品展销中心、农机之家、党员活动室等多个服务设施,为全镇及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农机服务、农资供销、信贷扶持、保险互助等“一站式”农事服务。该合作社服务面积超过12万亩次,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100%,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成本,为周边乡镇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挥突出作用,成为全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示范祥板。2020年合作社经营收人3132万元,社员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

  畜禽养殖业通过引进推广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设备与技术,全市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饲料加工、产哺、饲喂、消毒、排泄物处理、降温设施等主要环节机械化。大中型猪场,猪场自繁自育,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效益较好。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美丽牧场17家,宁波市级美丽牧场9家。生猪常年出栏18万头,产值约9亿元。家禽年出栏161万羽,产值1.9亿元,尤其是蛋鸡产业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余姚舜丰、腾宇2家蛋鸡养殖场舍内配有自动环控、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捡蛋、自动清粪等设备,日产鸡蛋6万余枚,年节省人工成本20余万元,发展前景看好。

  农业机械化还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市水产业通过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增氧、自动投饵、净化处理、清淤起捕以及水产品初级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余姚水产公司加工的青鱼干每公斤销售价达到108元,打入了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超市。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5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10家。

  智慧农机:

  余姚蔬菜“香”天下

  在泗门镇夹塘村的一片田野上,只见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一台播种机正在田间穿梭作业。不一会儿,播种机就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完成了播种。

  “用上农机就是轻松,播种均匀、深浅适中。”合作社社员袁立宝从播种机驾驶室下来后擦着头上的汗水笑着说。说罢,他和其他社员一起将包心芥种子倒入播种机中,准备继续播种……

  合作社理事长魏其炎深有体会地说,合作社带领10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离不开先进农机的保障。合作社社员章玲娣说,她从临山搬迁到泗门后,经熟人介绍,承包了楝树下村、夹塘村的500余亩集中连片土地,跟着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种植包心芥、榨菜、毛豆、水稻等作物,一年的毛收入可以达到二三百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姚北地区是全省知名加工型蔬菜基地,榨菜、西蓝花、毛豆、包菜,一年四季,季季有彩(菜)。市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也是智慧农机的先行者,拥有气吸式精量播种流水线、青毛豆采摘机、植保无人机等育苗、耕作、移栽、植保等各类农机装备40余台(套),智能化育苗温室77亩,喷滴灌面积1600亩,冷库4232立方米。

  该社采用精量播种和智能化温室育苗,保证播种精度和育苗质量。引进日本产和国产青毛豆采摘机,在全省率先解决青毛豆收获难题。通过引进蔬菜移栽机,探索西蓝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采用“订单农业”为周边5个种植基地220多户农户提供机械化综合服务。2020年,为周边农户采摘青毛豆2000亩以上,1台机器可抵84个劳力,每亩节约成本144元,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年育苗8500万株,蔬菜总产量7460吨,带动周边农户1200户,辐射带动加工型蔬菜基地面积近3万亩以上。智慧农机在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种植加工型蔬菜是姚西北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年种植面积达27.75万亩。但过去,育苗、播种、移栽、收割等环节均需要人工,每亩人工工资约2500元,占销售收入的62.5%,经济效益较差,导致种植面积逐年缩小。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部门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大力引进推广蔬菜机械,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迅速,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播种和移栽。促进了蔬菜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在巩固传统的榨菜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西蓝花、鲜毛豆、鲜玉米、包菜等10万余亩,耕、种、收机械化率较高,效益稍好。

  余姚榨菜,是宁波市十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也是浙江省十个首批拥有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之一。余姚榨菜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个农业品牌,更是余姚的一张名片。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余姚榨菜产业何以长盛不衰?答案就是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品牌化营销。

  针对过去榨菜加工企业和作坊“多、小、散”的实际,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近2.5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改良传统腌制生产方法,在全国榨菜行业中率先引进世界先进的食品加工生产线,引入推广巴氏杀菌技术,有效解决榨菜防腐保存与质量安全等难题,基本实现防腐剂零添加,同时鲜头腌制也全部采用食品级薄膜。对榨菜生产基地实施“公司+基地”的监管模式全覆盖,以榨菜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全市共创建相关专业合作社40余家,联结以榨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10余万亩。同时,引导榨菜产业走上工业化发展轨道,对榨菜基地实施标准化管理和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目前,我市已有16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25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家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基本覆盖了规模以上榨菜加工企业。

  余姚榨菜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仅使余姚榨菜在国内外市场获得商标保护,还进一步提升了余姚榨菜的品牌影响力。如今,余姚榨菜中已有2个中国名牌、21个浙江省名牌(农业名牌、商标)等,有效提升了余姚榨菜的竞争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的同时,余姚榨菜又快步走出国门,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年销售额突破18亿元。

  创新机制:

  “农二代”成新创客

  人才是“机械强农”的关键因素,在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同时,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思路拓展”工程,把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和“农二代”作为培训主体,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农艺、经营、电商等技术培训;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到农业、农机工作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拓宽思路。2020年,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期,召开工作研讨会3次,培训学员约1000人次;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到青岛、常州、台州、金华、慈溪等地考察、学习、观摩,创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树立农机作业致富典型,培育出更多有实劲、有闯劲的农机服务能手,使一批“农二代”升华为新创客,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在马渚镇开元村,有位名叫朱涛的“80后”,附近一带不少人提及他,总会这样介绍并称赞:“农业大户,农田管理都是用无人机操作!”“这个年轻人,很牛的!”

  2012年,在大学读医药专业的朱涛站在了毕业的分水岭上。当时的他也曾有去一线城市闯一闯的打算,回到马渚,在帮父母干农活的过程中,朱涛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善于捕捉政策导向和分析农业形势的朱涛当时就认定:“现代农业大有可为!”

  毕业第二年,朱涛便成立了市英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彼时的农田里,从插秧、除虫到收割,普遍还是靠人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劳动强度很高。

  意识到这一点后,朱涛在市、镇有关部门支持下不断将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拉到马渚镇开元村的农田上——2013年,贷款购买农用拖拉机、插秧机,迈出向现代化农业进军的第一步;2014年,添置烘干机、收割机,进一步减少劳动力和劳动成本;2015年推广应用高位卸装收割机,彻底将劳动力从搬运稻谷的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2016年,在农田承包面积上规模后,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升级劳动力配置;2017年,率先引进无人机植保技术,创新性地将无人机应用于田间地头,并拿下大疆无人机的余姚代理,推广无人机植保技术,现已广泛用于播种、追肥、除虫害。

  朱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无人机打农药为例,一架无人机一天的作业面积可达300亩,如果用人力的话,四五个人一天最多100多亩,无人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并且作业更加安全。”

  在朱涛看来,无人机应用于农田,“更重要的是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农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朱涛的承包农田面积已达到1500亩,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36台,其中无人植保飞机8台。他一手创建的我市第一家无人机植保队,可以快速有效地为周边农户解决病虫害等植保问题。

  在泗门镇的市绿野果蔬农场,负责人秦乾潮正忙着无人机作业。“趁着年轻,我想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做不一样的农业。”“90后新农人”秦乾潮说。2016年,学金融专业的秦乾潮在外地工作3年后毅然回到家乡,卷起裤腿当起了农民。如今,他有了自己的绿野果蔬农场,农场除了种植蔬菜外,主要提供西蓝花育苗和无人机植保服务,每年有30多万元的收入。

  朱涛、秦乾潮是我市众多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也被称为“绿领”“农村精英”。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我市依托省级高层次培训、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农校自身培训优势,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中受益的200多位“新农人”,正活跃在全市种养、加工营销等领域,成为现代农业的行家里手和致富“领头羊”,带动农民万余人,年为农民增收千万元。

  与此同时,市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农业“机器换人”为切入点,创新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农机合作社85家,其中全国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22家、宁波市级示范社23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8家,农机维修网点46家,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2家,建造农机库房6.3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先进农业机械7530余台(套),年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78.7万亩次,农机经营总收入6.1亿元,服务农户19800多户,承担了全市85%以上的农机作业任务,推动农机资源共享,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导,我市培育出以上塘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发展模式,2018年荣获“中国农机行业年度农机化杰出服务奖”;以康绿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互联网+智慧农机”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经验交流会的典型示范单位;以田螺山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现场会的典型示范单位。这三种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农户的不同需求,深受农民欢迎,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领导和时任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的批示肯定。

                                                

                                                                                                                                                编辑:夏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