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H共富模式”下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双H共富模式”下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20220929

  9月的“浙东红村”横坎头,草木葱茏。该村的红色旧址、家书馆内,打卡的游客一波接一波。这个时节,与之相距两千多公里的川西彝寨三河村,同样生机勃勃。村里的暖心路、村史馆,到访者络绎不绝。

  20182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河村,和干部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良方。同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20215月起,在新一轮东西部对口协作中,这两个备受总书记关心牵挂的村子跨越千山万水,开启结对帮扶、奔向共富的新征程。

  作为两村的致富带头人,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与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联系频繁。黄科威认为,两村要打造东西部协作的样板,实现可持续的长效发展,就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模式,有条不紊地开展协作。就在最近一次、也是两人第169次连线中,经黄科威建议,他们创新提出“双H共富模式”,即两村将各自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共享共建,合作共赢、互促发展,携手奔向共同富裕。

  如今,在“双H共富模式”的指引下,东海之滨的“浙东红村”、大凉山深处的川西彝寨,正铺展开一幅幅共富共美的新图景。

  
横坎头村航拍图     陈斌荣/

 

  
三河村航拍图     陈斌荣/

  赓续红色血脉、深挖红色富矿,让乡村旅游旺起来。

  传承红色基因,深挖红色富矿,是横坎头村在新时代的新使命,也是其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银行……这些坐落于横坎头村的红色旧址,成为近年来该村发展红色旅游最为宝贵的财富。

  2019年,为方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学习,该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家书馆、红村剧场及文化服务区等三个功能区。该村村干部黄徐洁介绍:“现在,家书馆成了横坎头村的又一热门打卡地。光去年就有1200批次、71万名党员群众来此学习。”


横坎头村村干部黄徐洁   莫沁悦/

  横坎头村有家书馆,三河村也建好了村史馆,照片和实物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将脱贫攻坚的过程纳为“藏品”,作为见证、用以鞭策。“2019年,我们从旧址搬到了新村,环境卫生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每天来村史馆参观的就有200多人,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了。”三河村村史馆管理人员阿牛尔格朴实的言语中透露着喜悦。

 

  
三河村村史馆管理人员阿牛尔格       陈斌荣/

  红色基因赋能,激活一方经济。横坎头村开发的红色教育游线,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2021年,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359.6万元。三河村将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打造彝族文化主题旅游线,一个月的文旅收入也能突破10万元。

  以产业为经线、合作为纬线,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

  横坎头村在致富路上迈得较早,总结出的其中一条经验,就是村庄要发展,必须做实做强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广场上,有一块醒目的电子宣介屏,投用后,吸引众多企业投放广告,一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65万元的收益。黄科威赴三河村时发现,在那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蕴藏着巨大商机。几个月后,在他的牵头下,两个村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应运而生,由横坎头村出资40万元、三河村自筹25万元,在三河村竖起两块电子宣介屏。

 

  
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站在宣介屏前    莫沁悦/

  站在村垭口的宣介屏前,三河村村干部洛古成呷高兴地说:“截至目前,宣介屏的广告收入已有30多万元,以后还会不断增加。”

 

  
三河村村干部洛古成呷     陈斌荣/

  “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是长效性的,通过一定的机制使其稳定下来,村子将发展得越来越好。”黄科威实干兴业的想法和李凯不谋而合。最近,两人连线的重点放在了彝族特色表演项目上。

  在黄科威和李凯的合力推进下,819日,由6名彝族青年组成的表演队,承载着两村人的期许,踏上了“浙东红村”的土地。“将彝族表演队请到横坎头村,既能促进两地的交流,也能给游客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助推‘红村’旅游经济发展,一年能为两村带来可观的经营性收入。”对此,黄科威信心满满。

 

  
彝族表演队在横坎头村红村剧场        莫沁悦/

  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横河”两村正在加速编织一张以产业为经线、以合作为纬线,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带动两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网。大力发展红色教育产业,开发更多“沉浸式”党建体验项目,合作建立葡萄基地、帐篷民宿、草地营地等,丰富产业覆盖面和收入增长点,一个又一个扎实又具体的项目跨越千山万水,托起山海情、共富梦。

  将村民“挂”在共同富裕幸福网上,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打通产业向真金白银转化的通道,让村集体富起来的同时,横坎头村和三河村始终将每一位村民“挂”在共同富裕的幸福网上,让大伙生活美起来、钱包鼓起来。

  走进三河村,“习总书记卡莎莎(谢谢您),彝家新居瓦吉瓦(好得很)”的鲜红标语在蓝天青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20192月,三河村村民告别低矮破败的土坯房,搬入黄墙灰瓦的新家园。在整洁明亮的彝家新居,村民吉好也求与妻子马海子呷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以前我们一家七口吃住都在泥房里,当时没有饭桌,都是坐在地上吃。有时候风透过缝隙吹进来,饭里都会粘上灰。2019年,我们搬进新建的安置点,厨房、客厅、洗手间都是分开的。生活条件变好了,收入增加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更比一年好。”

 

  
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夫妻在旧居内    陈斌荣/

  三河村老百姓“一步跨千年”,横坎头村村民也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喜人改变。在横坎头村红村新居,77岁的周彭寿与妻子居住在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内,过着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

 

  
横坎头村村民周彭寿夫妻    莫沁悦/

  搭乘红色旅游、绿色发展的“顺风车”,两地村民依托绿水青山,走上特色发展之路,正演绎着各自精彩的共富故事。

  村民黄彭勋开办的横坎头村第一家农家乐“百丈农家”,如今走过16个年头,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餐厅。“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我们跟着沾光,生意也越做越顺。”黄彭勋自豪地说,店里最多时创下过一天接待53桌客人的纪录,现在每月的客流量也稳定在3000人左右,甚至有山东、深圳等省外的游客特地慕名而来。听说西部结对的三河村也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并有意将彝族特色农家乐开到横坎头村,黄彭勋向对方负责人杨欢喊话:“欢迎你们来,到时候我们可以多切磋交流。”

 

  
横坎头村“百丈农家”负责人黄彭勋    莫沁悦/

 

  
三河村农家乐负责人杨欢   陈斌荣/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了一股青年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热潮。土生土长的横坎头村人何达峰放弃余姚城区的印刷厂,回乡当起了农民。如今他的果乡园生态农场面积200多亩,集果树栽培、观光、销售于一体,一天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来观光采摘。自己致富的同时,他还无私地将水果秧苗和种植技术带给周边农户,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三河村大学生洛古有格辞去重庆国企工作,回到家乡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他个人养殖200多头西门塔尔牛,带动全村老百姓养殖1000多头西门塔尔牛,每年为每户农户带来1万元左右的增收。

 

  
果乡园生态农场负责人何达峰   莫沁悦/

 

  
三河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洛古有格   陈斌荣/

  这个时节,在位于横坎头村的余姚市农合联四明红锋服务社和三河村内的农特产品展销馆,两地主播芦浙浓和阿地曲西正分别在屏幕前直播带货,推介当地农产品。20222月,一场横坎头村和三河村的两地连麦直播活动,打开了双方通过线上线下合作来促进两地农产品热销的新局面。如今,在四明红锋服务社现场和“美丽四明山”电商平台,来自大凉山的苦荞茶、苦荞麦片及乌金猪腊肉等,与横坎头村的笋干、五彩面、五彩年糕等一同在架展销,帮助两地农户将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实实在在让大伙的钱包鼓起来。

 

  
主播芦浙浓   莫沁悦/

  
主播阿地曲西   陈斌荣/

  接续奋斗、奔向共富的精彩还在上演。正如黄科威设想中的“双H共富模式”一样,横坎头村和三河村的东西部对口协作正通过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激发出更多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这个模式框架内互学互鉴,1+1>2,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黄科威掷地有声地说。

 

                                                                                                                                                         编辑 杨华平 刘文治

 

 

   

回上页